7月3日,合肥大學能源材料與化工學院“三葉草”志愿服務團隊在霍山縣的調研步入第四天。團隊成員穿行于霍山的青山溝壑間,繼探訪高山何飛茶廠后,又深入太平畈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在茶香與藥草的氤氳中,捕捉返鄉創業群體在傳統產業升級中的現實思考,讓“返鄉創業收入影響因素”的調研主題在實踐土壤中扎根生長。
“剛開始啥也不懂,光憑著一股熱情干,虧損了許多。”高山何飛茶場老板萬瑞芬的話語里帶著過來人對年輕學子的懇切。據訪談了解到,這座隱匿在霍山深處的茶廠,如今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生態茶園,但創業初期的坎坷讓她記憶猶新。因缺乏茶葉種植、炒茶技術、市場渠道的系統了解,在土壤改良、制茶工藝上走了不少彎路。“看著鮮葉爛在地里,本錢打了水漂,夜里愁得睡不著。”她坦言,最艱難時曾想過放棄,但對家鄉土地的眷戀讓她咬牙堅持。如今,茶場通過改良品種、炒茶技術的嫻熟,對接電商平臺實現扭虧為盈。“年輕人想創業,一定要先把‘功課’做足。”萬瑞芬反復叮囑團隊成員,“別被‘返鄉創業’的浪漫想象沖昏頭,技術、市場、政策都得摸透,盲目跟風就是踩坑。”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高山何飛茶廠老板萬瑞芬
沿著蜿蜒山路,團隊來到太平畈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老板何海青作為霍山傳統中藥材加工的“老手藝人”,他的工坊里彌漫著天麻、茯苓、黃精的清香,竹匾與竹篩層層疊疊鋪滿了晾曬的藥材。“現在不少人辦廠就盯著眼前賺快錢,可中藥材講究‘道地性’,急不得。”何老板一手拿著藥材,一邊講述自己的堅持。他將父輩的傳統工坊拓展規模,卻仍保留著最“笨拙”的傳統工序,拒絕用硫磺熏制加快干燥,寧愿多花時間自然晾曬,成本增加卻保住了藥材的藥效。“剛開始利潤少,但口碑做起來了,現在老客戶主動加價買‘無硫干貨’。”基地雖規模不大,卻憑借“慢工出細活”的匠心,在當地小有名氣。“創業就像種藥材,根扎得深,后期才能長得旺。只顧眼前那點利,遲早砸了招牌。”面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建議,何老板希望大家不止局限于課本,要去實踐,要堅持不懈,不怕吃苦,跟著老一輩的人的步伐,從他們那里得到經驗。他的話里,藏著鄉土創業者最樸素的商業智慧。
▲圖為太平畈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老板何海青為團隊介紹天麻
從茶廠到藥坊,團隊成員記錄下創業者的每一句肺腑之言。萬阿姨用虧損換來的經驗,何老板用堅守換來的口碑,讓團隊明白返鄉創業不是簡單的“情懷”,而是需要理性規劃與長期主義的實踐。霍山的暮色里,三葉草團隊的筆記本上寫滿了觀察與思考——當青春遇見鄉土,當理論觸碰現實,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創業故事,正成為大學生認知鄉村、理解振興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