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官場村,蟬鳴如潮,陽光為育秧廠的頂棚鍍上金邊。7月5日上午,13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數智鄉行實踐隊員踏入這座現代化農業工廠,開啟了一場科技與土地的對話。村支書楊德勇手持秧盤站在門口,臉上帶著期待的笑意:“今天,讓年輕人看看土地里的新魔法。”
走進智能車間,全自動流水線如銀色長龍般展開。稻種經過“納米包衣”處理,裹著銀色薄膜,在機械臂的精準操控下,均勻落入特制秧盤。這層膜能智能調節溫濕度,讓種子睡在‘恒溫床’上。楊書記輕點控制屏,加濕系統噴出細密水霧,在光束中架起彩虹橋。隊長小董用手機顯微鏡觀察基質土,驚呼:“椰糠和蚯蚓糞混合的‘黑科技土壤’!”
在實踐環節,隊員們迅速組成“育秧突擊隊”。底層培土區,女生們為機器上秧盤,男生們往機器里添土、加種。自動化育秧機將不同粒徑的基質土和稻種自動分層鋪設。“像給種子鋪了三層席夢思!”小游的比喻引來笑聲。

在現代化的育秧廠中,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農業的日新月異,傳統育秧依賴"看天吃飯"的經驗,而今,物聯網傳感器24小時監測土壤濕度,大數據算法精準預測生長周期,就連補光燈的光譜都經過航天育種技術優化。楊書記望著轟鳴的育秧機器感慨:"十年前,這些設備連想都不敢想。"

這種變革正重塑著鄉村的基因。育秧廠旁,直播團隊正在拍攝"科技種田Vlog",彈幕里飄過"原來農業可以這么酷"的驚嘆;村食堂里,叔叔阿姨們正在用剛從地里摘下來的冬瓜煨著鮮甜可口的湯;就連村口的“情報站”,鄉親們也熱議著"數字田埂""云上農事"的新鮮詞。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正以驚人的速度擁抱未來。
這場青春與土地的邂逅,讓實踐隊員們讀懂:鄉村振興是智能溫室里精準調控的溫濕度,是納米包衣上躍動的科技之光,更是兩代人接力時手中傳遞的稻種。當青春智慧注入廣袤田野,傳統農業正破繭成蝶——那些在流水線上跳動的稻種,終將在金秋時節長成沉甸甸的希望,而年輕的面孔與黝黑的土地,已共同書寫下關于未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