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調研非遺傳承團走進界首市彩陶博物館、界首博物館及文化活動中心,深度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界首彩陶的保護與創新之路,并成功掛牌“美育實踐基地”,為校地合作搭建非遺傳承新平臺。
大師工作室探秘:從傳統器皿到藝術巔峰 在界首彩陶傳承人邢淑芹老師的帶領下,團隊首先參觀了彩陶博物館內珍藏的民間陶器。陶盆、陶罐、釀酒器具等生活器物,展現了彩陶與皖北人民生活的緊密聯系。隨后, 團隊成員走進“王京勝非遺工作室”和“閆玉敏非遺工作室”,近距離欣賞《水月觀音》《十二樂俑》《刀馬人》等經典作品。邢老師動情講述兩位大師將文學、雕塑融入彩陶創作的故事:“閆老師常說,泥土是有生命的,我們要讓它活出當代氣質。”

圖為界首彩陶傳承人邢淑芹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參觀彩陶博物館的民間瓷器。田澤坤 攝
在界首彩陶博物館的中原十三密展覽館內,一件件造型新穎、色彩明快的彩陶作品吸引|了實踐團隊的目光。這些突破傳統的創新之作,均出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邢淑芹之手。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閆玉敏的關門弟子,邢淑芹不僅繼承了師傅的精湛技藝,更將創新理念融入彩陶創作。
"老師教導我們,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讓傳統工藝活在當下。"邢淑芹向團隊成員展示了她近年來創作的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傳統的"刀馬人"紋飾與現代抽象藝術相融合,古樸的陶罐造型被賦予流暢的現代線條,敦煌壁畫中的色彩被巧妙運用于茶具設計。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手機支架、文創擺件等貼近年輕人生活的彩陶衍生品,讓這項干年技藝煥發新生。
作為閆玉敏的關門弟子,邢淑芹不斷創新彩陶藝術。在中原十三窯展覽館,其創作的現代器形與敦煌色系作品令學生驚嘆。從實用器到藝術品,彩陶的‘破圈'讓我們看到非遺的無限可能。
親手觸碰千年技藝:大學生體驗拉坯刻花
在邢淑芹工作室,在資深陶藝師盧老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拉坯、修坯、刻畫等傳統制陶工藝,并將團隊會徽刻制于陶坯之上,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活動現場, 團隊成員們圍坐在拉坯機旁,在盧老師的示范下嘗試將濕潤的陶泥塑造成型。然而,看似簡單的拉坯過程卻讓隊員們屢屢受挫——泥坯重心不穩、厚薄不均、甚至中途坍塌。在最后的刻畫階段,隊員們將團隊“薪火計劃”的會徽精心刻制在素壞上。
“陶瓷藝術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盧老師表示,希望年輕人通過親身體驗,不僅能了解傳統工藝的艱辛,更能領悟其中蘊含的匠心精神。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這次沉浸式體驗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的不易,未來將更加關注和保護傳統文化。

圖為團隊成員在陶瓷上雕刻出“薪火計劃”的會徽圖案。李心妍 攝
博物館溯源:一部紋飾里的中華美學史 下午,團隊在界首博物館桂老師講解下,系統梳理彩陶干年演變。從宋代花鳥紋、清代小說人物到革命題材,直至融合敦煌藝術的現代紋飾,界首彩陶吸收剪紙、書畫等藝術精華,形成獨特風格。“紋飾是時代的鏡子,每一道刻痕都是文明密碼。”隊長姜某在參觀筆記中寫道。
團隊成員們駐足在一組融合敦煌藝術的現代彩陶作品前,桂老師詳細介紹道:"界首彩陶之所以獨具特色,在于它博采眾長,既保留了傳統彩陶工藝,又吸收了剪紙的鏤空技法、書畫的筆墨韻味以及雕塑的立體表現。"展柜中,一件當代創作的《絲路敦煌》彩陶瓶尤為引人注目,其紋飾既保留了界首傳統的"刀馬人"元素,又融入了敦煌飛天的飄逸線條,展現出非遺技藝的創新活力。

圖為博物館桂老師向團隊成員介紹一組現代彩陶作品。李心妍 攝
跨界聯動:剪紙遇彩陶,校地共建育新人 在界首市文化活動中心,團隊不僅參觀了彩陶專題展,更在剪紙傳承人劉老師指導下體驗界首剪紙技藝。當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學與界首市文化館正式簽署協議,掛牌成立“美育實踐基地”。文化館館長表示:“高校的加入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動能,期待更多創新碰撞。”

圖為界首市文化館與安徽理工大學進行的“美育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李心妍 攝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化使命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深刻體會到,青年一代不應僅滿足于做傳統文化的旁觀者,而應當主動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創新發展的推動者。在實踐中,同學們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技術傳播彩陶文化的新路徑, 嘗試以現代設計理念重構傳統紋樣,力求讓這項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
干年窯火生生不息,文化傳承代代相繼。界首之行使這些青年學子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在傳統工藝的熏陶中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展望未來,他們決心以涓涓細流匯入江海的姿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這種從認知到行動的轉變,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擔當與創新精神。通訊員 劉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