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周鄭湘 通訊員:洪睿卿、陳思涵、何心怡、劉洪玉、周佳儀)
在湘潭縣譚家山鎮紫竹村這個略顯偏僻的角落,大多數孩子是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然而,村青少年服務中心內的一方小小天地——“半鄉學堂”紫竹村農家書屋,正悄然改變著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成為他們汲取知識、感受溫暖的精神家園。7月6日,湘潭大學金翼5.1.8愛心團隊赴湘潭市湘潭縣譚家山鎮紫竹村暑期社會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的兩位成員專訪了圖書管理員李老師,聆聽“半鄉學堂”紫竹村農家書屋的故事,深刻感受這間鄉村書屋對孩子們成長的非凡意義。

(圖為書屋書區域架)
一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鋪滿整面墻的淺褐色木質書架。繪本整齊地碼放在低矮的開放式格子里,方便小讀者取閱;稍高處的科普讀物與故事書井然有序。略顯陳舊的墻面,被層層疊疊的書籍賦予了勃勃生機。當被問及建立書屋的初衷時,李老師目光溫柔地掃過滿墻書籍,坦言道:“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假期缺乏父母引導,爺爺奶奶也難管理,很多孩子沉迷游戲。我們建立農家書屋,就是希望提供一個好去處,讓孩子們在空閑時間有書可讀,能接觸課本之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書籍能給予他們一種溫暖的陪伴。孩子們沉浸在這些故事里,就像有朋友在身邊一樣。你看這些繪本,小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這滿墻的書籍,正是李老師和志愿者們用愛心為孩子們筑起的抵御孤獨、點亮未來的燈塔。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話圖書管理員李老師)
在資源有限的鄉村建立并維持一個書屋并非易事。李老師介紹,最大的困難在于資金匱乏。建設初期主要依靠鎮上有限的撥款,有時甚至需要自掏腰包。“只有當紫竹村農家書屋初具規模、顯出成效后,才可能爭取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因此,館藏圖書除了少量購買,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贈。每一本書,都承載著對鄉村孩子未來的期許。
)

(圖為圖書管理員李老師受訪圖
書屋的日常運轉離不開志愿者的默默奉獻。李老師提到,志愿者隊伍非常多元,年齡跨度從二十歲到六十歲,其中不少是村里的家庭主婦。“每當有志愿活動在群里發布,大家報名都很踴躍。”這間小小圖書室的建成與維系,不僅是物質資源的匯聚,更是紫竹村村民對下一代健康成長傾注的心血,是社區合力為孩子們撐起的一片晴空。
“半鄉學堂·紫竹村農家書屋”的存在,生動詮釋了鄉村書屋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的關鍵角色:它是知識的寶庫,拓展視野;是溫暖的港灣,驅散孤獨;是興趣的引導者,替代不良習慣。未來,隨著更多關注與支持的到來,這方浸潤著書香、滿載著陪伴的小小天地,必將繼續默默滋養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永遠有書相伴,有光可循,擁有更廣闊的世界和更明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