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能量”社會實踐隊走進坪朗村村支部,探訪了湘西苗族鼓舞州級非遺傳承人石金琦老師,了解石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傳承苗鼓的動人事跡,探索非遺傳承背后的真實故事,尋找新時代非遺傳承的正確道路。
。▓D為坪朗村村支部內便民服務大廳。王珊供圖)
光榮在于平淡,艱巨在于漫長。當天上午,隊員們來到坪朗村的村支部,拜訪了這位令人敬佩的州級非遺傳承人。和想象中高大上的場景不同,沒有聚光燈、沒有大牌坊,只有寫著“為人民服務”的紅色塑料牌作為背景,隊員們與石老師的訪談就在村支部的便民服務大廳里展開了。沒有光鮮亮麗的衣著,沒有氣勢恢宏的排場,這位看似平凡的女性,用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平淡卻又堅定的話語,將非遺傳承的故事緩緩呈現在隊員們的眼前。石老師告訴隊員們,她敲鼓沒有目的,就是喜歡,農閑時敲敲舞舞,這是生活中的娛樂方式,接觸到苗鼓也是因為母親喜歡,自己聽得多了,也就會了,也就愛上了,苗鼓就這樣悄然地進行著代際傳承。在這片抬眼便能望見山的土地上,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燈紅酒綠,更沒有攝像機對著苗族人民,她們只是敲著、舞著,這就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一聲聲響著的鼓聲中流動著真摯的情感。石老師有很多學生,村里的留守兒童、喜歡苗鼓的耄耋老人、附近學校的學生等等,老師認真的教,學生認真的學,沒有轟轟烈烈的大陣仗,平淡的日子一天天過,非遺苗鼓光榮傳承。石老師接觸苗鼓四十三年,公益教學苗鼓二十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石老師只覺得是平淡的日常,在場的隊員們卻都為之動容,如此漫長,如此艱巨!
。▓D為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能量”社會實踐隊員與石金琦老師交流。王珊供圖)
內心豐盈者,獨行也如眾。石老師告訴隊員們,由于她進行的苗鼓傳承是公益性質的,所以很多時候她都是自己一個人,她也喜歡自己一個人,不受他人的影響,堅定的走在苗鼓傳承的道路上。隊員們了解到,這二十年的苗鼓公益教學,基本上是石老師自己進行主要教學,每個周末,在坪朗村的苗鼓傳習所都會有石老師組織的公益教學課,“零門檻”教學,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從石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述中,隊員們看見了這位非遺傳承人堅韌而又偉大的靈魂,這便是內心豐盈者,不懼孤獨,不懼風雨。這同時也警醒了大家,作為新時代青年,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真正擔負起時代的重任,接過非遺傳承的鼓槌,讓苗鼓不僅僅在湘西地區敲舞,更要響徹全中國。當代青年的要做的還有很多,要去了解非遺文化、去學習非遺文化、去發展非遺文化,讓非遺傳承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長遠。終有一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不再是遺留的產物,而成為中華民族生活中日常的文化,讓文化瑰寶不再高坐明鏡臺,而是真切地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中。
。▓D為州級非遺傳承人石金琦老師。王珊供圖)
愛在苗鼓,功在千秋。在與隊員們的交談中,石老師告訴大家,她認為學習和傳承苗鼓最重要的就是熱愛,要把苗鼓作為一個愛好,而不是作為一個負擔,這樣才能夠長久。石老師小時候學習苗鼓也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個愛好,后來越打越喜歡,直至苗鼓融入她的生命。在多年的苗鼓教學中,石老師也發現,只有熱愛才能驅動孩子們不懼嚴寒酷暑、不懼辛苦勞累,認真的去學習苗族鼓舞。“有的小孩子,她喜歡打鼓,一點也不怕累,對著墻打,打出了洞來,她們還更加油的打。”石老師的話語樸素如山泉,在場的隊員們無不感受到石老師和孩子們對待苗鼓深深的熱愛。正因為這樣的熱愛,石老師開展苗鼓公益教學活動、推動苗鼓文化節發展、帶團隊參加各種比賽等等,去發展和弘揚苗鼓。石老師對苗鼓文化的傳承做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拓寬了苗鼓文化的生存空間,也開辟了非遺傳承的新道路。
。▓D為石金琦老師的學生展示苗族鼓舞。鐘潔供圖)
這次與州級非遺傳承人石金琦老師的對話,讓隊員們深入的了解了苗鼓傳承背后的情感,也更深刻的明白了非遺傳承不僅僅是機械性的喊口號,而是要帶著愛去行動。青年學子要自覺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讓文化魅力恒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