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鄉|浮梁茶香尋匠心,工夫紅茶韻悠長
為深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瓷源茶韻·浮梁拾光”中華文化傳承實踐隊于7月7日前往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開啟了一場“以茶為媒,以文化根”的非遺技藝探源之旅。
01匠心話茶史,茶香蘊古韻

潘老師為隊員講解茶文化
在潘齊順老師的熱情接待下,實踐隊員們首先系統地了解了浮梁紅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潘老師以其淵博的學識,詳細闡述了這一中國紅茶珍品的發展脈絡:浮梁紅茶作為中國傳統名茶,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數百年前,在明清時期便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歐亞各國,成為享譽國際的茶中珍品。

浮梁紅茶在陽光下的顏色
其獨特的發酵工藝和精湛的制作技藝,造就了茶湯紅艷明亮、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爽的卓越品質,在國內外茶葉評比中屢獲殊榮。通過潘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隊員們不僅領略到浮梁紅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精髓,更透過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深切感受到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
02古法制新韻,茶藝傳千年

實踐隊在茶園里采茶
戴上斗笠、挎起茶簍,隊員們走進生態茶園參與鮮葉采摘,在潘老師指導下學習“提手采”技法——拇指與食指輕捏芽葉基部,順勢上提避免損傷茶梗。“采摘要‘嫩勻凈’,制茶要‘穩準細’,做茶如做人,急不得。”潘老師的話讓隊員們深有感觸。

潘老師指導實踐隊進行茶葉萎凋
“萎凋要觀天時,揉捻需順茶性,發酵得察色澤,干燥必守火候。”在潘老師的示范下,隊員們近距離觀摩了浮梁工夫紅茶的傳統制作全流程。從清晨采摘一芽二葉的鮮葉,到室內自然萎凋4-6小時保持水分平衡,再到雙手沿順時針方向揉捻使茶汁溢出,每一步都凝結著“看天做茶、以手傳心”的古老智慧。

實踐隊在品嘗浮梁紅茶
在親手參與揉捻、發酵環節后,隊員們捧著共同制作的茶葉圍坐品茗。茶湯入喉,醇厚回甘間,大家更深刻體會到:浮梁紅茶的韻味,不僅來自工藝的淬煉,更源于一代代茶人的堅守。隊員周勤說:“從采摘到成茶,每一步都是與自然對話、與歷史對話。作為外語專業學生,我們更要講好這‘一片葉子’的故事,讓中國茶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03茶山初體驗,匠心共傳承

實踐隊品嘗自制紅茶
在非遺傳承人潘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實踐隊員們不僅系統學習了浮梁工夫紅茶的傳統制作工藝,更深刻體會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內核。潘老師以其質樸熱忱的人格魅力和嚴謹專業的制茶態度,為團隊調研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他的指導下,隊員們成功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團隊紀念茶品。

實踐隊與潘師傅的合影
此次浮梁之行,實踐隊不僅觸摸到非遺技藝的溫度,更明晰了青年的文化使命。浮梁工夫紅茶的傳承,是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縮影。在鄉村振興與文化強國的征程上,青年學子正以實際行動,讓千年茶香在新時代續寫悠長韻味。(作者:韓修悅,趙丹,周勤,陳炯英,胡嘉怡,江安琪,紀益群,蘇婷惠,學校: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