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深度探索
7月4日,臨床醫學系"紅弋涇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安徽省涇縣,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調研活動。團隊首先來到省級非遺傳承人鄭國民的油布傘工坊,這座由百年老宅為基礎建立的的工作室內,處處散發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在鄭師傅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們詳細觀摩了油布傘制作的完整工序。從選材開始就格外講究,選用的是當地的優質毛竹,生長在向陽坡地的竹子韌性最佳。在制作過程中,隊員們見證了工序的精妙配合:劈竹成骨、棉紙裱糊、桐油涂刷......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們的智慧結晶。經了解,一把合格的油布傘要經過七遍桐油涂刷,每遍都需要在特定天氣條件下完成,整個制作周期長達20天。
面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困境,鄭國民展示了工坊的創新成果。團隊成員們看到了融合徽派建筑元素的"水墨江南"系列,以及結合現代數碼噴繪技術的文創產品。其中,與黃山風景區聯名的油布傘,傘面采用防水絲綢材質,圖案選自《黃山圖經》,在景區很受歡迎。通過產品創新,工坊的年銷售額逐步增長,到現在已經頗為可觀,為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午,團隊來到被譽為"中國寫生第一村"的查濟古鎮。這座始建于隋唐時期的古村落,至今仍完整保存著140余處明清建筑。在導游的帶領下,隊員們穿梭在青石板鋪就的街巷中,仔細考察了寶公祠、洪公祠等代表性建筑。建筑專業的隊員發現:"這些古建筑中的'三雕'藝術堪稱一絕,特別是門樓上的磚雕,很多都保存著完整的歷史故事畫面。"
通過走訪當地居民和商戶,團隊了解到古鎮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位經營了二十年的銀器鋪老板說:"現在游客多了,但真正愿意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卻少了。"此次調研為團隊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后續,團隊計劃結合醫學專業優勢,探索"非遺+健康旅游"的創新模式,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智慧。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