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2025年全國兩會,"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近日,巢湖學院"赴梅諸鎮兒童教育幫扶團"深入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跳五猖" 的重要傳承陣地——五猖館。
梅渚鎮的“跳五猖”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于古代胥河沿岸村民對西漢治水英雄張渤的紀念,以及祈求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景。作為民間儺舞的一種,“跳五猖”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2014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閃耀在中華非遺星空中的璀璨明珠。
調研過程中,會長周國平親自為同學們講解, 五猖分別是哪五猖—東西南北中,這五猖分別代表了金木水火土,還具體向我們介紹了表演時會用到的頭套及服裝,其中代表金猖神的頭套距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走進五猖館,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五猖”角色展板瞬間吸引了團隊成員的目光。生、小生、各方神靈等角色栩栩如生,他們的服飾精美絕倫,每一處刺繡、每一抹色彩都凝聚著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據介紹,"跳五猖"的表演陣容龐大而有序,涵蓋東、南、西、北、中五位猖神,以及道士、和尚等共計十三身。每位角色的服飾、面具與兵器皆暗藏玄機: 猖神們身披繡著星宿紋樣的戰甲,面具上夸張的獠牙與怒目象征驅邪鎮魔;道士手持桃木劍與銅鈴,念動的咒訣與鈴鐺脆響似在溝通天地;和尚敲擊木魚的節奏,恰好對應著二十四節氣的流轉韻律。
表演過程中,陣法變幻多樣,一招一式都蘊含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哲理。從"五行相克陣"中剛柔并濟的攻防轉換,到"四象護生陣"里青龍白虎的呼應騰挪,舞者們通過步伐與手勢的變化,將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一古老的民俗表演,歷經五百余年歲月的洗禮與沉淀,至今仍散發著古樸厚重的氣息。
如今,“跳五猖”的影響力正不斷向外擴散。它多次在各類文化活動中嶄露頭角,獲得了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從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到文化內涵,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挖掘著“跳五猖”的價值。此外,“跳五猖”還成為了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如2025年6月舉辦的“江蘇·南京臺灣周”活動,非遺“跳五猖”與臺灣的民俗文化表演團隊進行了精彩的文化演出。在增進兩岸同胞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梅渚鎮緊緊依托五猖館,通過大力推進傳習所建設、精心培養新一代傳承人等一系列舉措,讓“跳五猖”這一非遺文化真正“活”在當下、“火”在民間。
此次調研之行,巢湖學院"赴梅渚鎮兒童教育幫扶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梅渚鎮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與不懈努力。我們滿懷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跳五猖”能夠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讓這一古老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