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峪村多元實踐活動
7月5日至12日,安陽工學院青禾實踐隊23名隊員深入臨汾市王家峪村,開展了為期8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涵蓋支教助學、農技幫扶與鄉村治理調研等多個方面,旨在結合專業所長為鄉村發展助力,這也是該校連續第五年組織大學生深入晉南鄉村開展針對性幫扶。
支教課堂:用創新形式點亮童心
抵達王家峪村的首個清晨,隊員們便在村委會大院忙碌起來。他們將隨車攜帶的500余冊圖書分類上架,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繪制課程表,把3D打印機、天文望遠鏡等設備小心翼翼地從箱子里取出。針對村里32名留守兒童年齡跨度從6歲到15歲的特點,實踐隊特意分成三個教學小組,定制差異化課程。
低年級教室里,隊員張悅正拿著繪本《小恐龍的夏天》與孩子們互動。她模仿恐龍的叫聲時,6歲的王豆豆突然舉手:“老師,我爸爸在城里打工,說要給我買恐龍玩具。”張悅順勢引導孩子們畫出“最想讓爸爸媽媽帶回來的禮物”,二十多張涂鴉里,除了玩具和零食,還有7個孩子畫了“爸爸媽媽的擁抱”。
中年級的自然科學課上總有意外驚喜。11歲的王雨桐舉著放大鏡追著陽光跑,試圖點燃紙片。隊員李夢琪蹲在地上教她調整角度,當紙片邊緣終于冒出青煙時,孩子們發出一陣歡呼。隨后,李夢琪用帶來的顯微鏡讓大家觀察樹葉的氣孔,當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小嘴巴”時,10歲的趙天宇瞪大了眼睛:“原來樹葉真的會呼吸!”
高年級組的勵志講座上,隊員周明軒帶來了自己整理的“鄉村學子成長故事集”。當講到該校2018級學長從太行山深處考入大學的經歷時,15歲的王佳樂悄悄提問:“哥哥,我數學總考不好,是不是就考不上高中了?”周明軒拿出錯題本,和他一起分析最近三次的試卷,在草稿紙上畫思維導圖梳理知識點,末了還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暑假有問題隨時找我,咱們每天晚上視頻講題。”

圖為青禾實踐隊隊員用天文望遠鏡為孩子們講解月球表面構造。趙琳 供圖
農技幫扶: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
“這幾株玉米葉子發黃,是缺水還是缺肥?”7月8日上午,在村民王建國的玉米地旁,實踐隊農業組的隊員們圍著幾株長勢不佳的玉米討論起來。隊員陳陽蹲下身,撥開土壤查看根系,又摘下一片葉子仔細觀察:“不是缺水,葉脈間發黃是典型的缺氮癥狀,得補充尿素,但用量不能超過每畝15公斤。”
這樣的田間問診持續了三天。隊員們帶著土壤檢測儀走訪了12戶村民的耕地,發現當地普遍存在土壤板結和肥力不均的問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隊員李哲根據檢測數據,為每戶制定了施肥方案,還在村委會墻上貼出了“作物生長周期表”,用彩色圖標標注不同階段的管理重點。
在村合作社的蘋果園里,隊員們與負責人保國的交流持續了兩個小時。當得知果園的早熟蘋果因缺乏品牌包裝,每斤收購價比鄰村低0.8元時,電子商務專業的隊員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用帶來的相機拍攝蘋果掛枝的照片,設計出三款帶有“王家峪”字樣的包裝貼紙,還教會3名村民使用手機修圖軟件和電商平臺的上架流程。

圖為青禾實踐隊隊員在蘋果園查看果實生長情況。郭怡 供圖
鄉村調研:傾聽民意繪制發展藍圖
每天傍晚,當支教課堂結束后,調研小組的隊員們便會帶著筆記本穿梭在村里的街巷。他們的調研提綱里列著23個問題,從“村里的垃圾多久清運一次”到“是否愿意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力求全面了解村民需求。
在村東頭的老磨坊前,72歲的王大爺一邊轉動石碾子,一邊跟隊員們聊起村里的變化:“五年前土路坑坑洼洼,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就是年輕人太少了,守著這老手藝也沒人學。”這番話讓隊員們深受觸動,他們在調研報告中專門增設了“傳統技藝傳承”章節,建議村委會聯合縣文旅局開展手工藝品培訓。
調研中發現的“數字鴻溝”問題也引起了隊員們的重視。在走訪的45戶村民中,有28戶表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繳納水電費,19戶從未用過視頻通話。為此,隊員們專門開設了兩期“手機課堂”,用大字體打印操作步驟,手把手教老人們使用微信視頻和政務APP。68歲的張桂蘭學會后,立刻給在太原打工的兒子打了視頻電話,掛斷時抹著眼淚說:“終于能清楚地看見娃的臉了。”

圖為青禾實踐隊隊員與村民交流鄉村治理問題。劉敏 供圖
7月12日下午,實踐隊在村委會舉辦了成果展示會。孩子們用3D打印筆制作的鑰匙扣、村民們簽下的電商合作意向書、厚厚一疊帶著泥土痕跡的調研報告,整齊地擺放在長桌上。王家峪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軍握著隊長周明軒的手說:“你們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更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新可能。”
活動最后,隊員們與孩子們、村民代表在村委會門前合影。照片里,孩子們舉著自己的畫作,村民們捧著新鮮摘下的蘋果,隊員們胸前的校徽在夕陽下格外明亮。
圖為青禾實踐隊隊員與王家峪村村民、孩子們的合影。周明軒 供圖
通訊員 郭怡 李哲 周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