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學學子赴肥西縣上派鎮肥光社區開展社會實踐: 石藝童畫,環保新生
來源: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社會實踐團隊
合肥大學學子赴肥西縣上派鎮肥光社區開展社會實踐: 石藝童畫,環保新生
7月7日上午,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社會實踐團隊在上派鎮肥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創意美術課程——《石藝童畫,環保新生》。本次課程由魯丹妮老師主講,旨在引導孩子們觀察石頭形態、發揮想象力進行動物主題創作,同時讓孩子們把石頭變廢為寶,樹立孩子們的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課堂伊始,魯丹妮老師舉起一塊紋理獨特的鵝卵石面向孩子們提問:“大家覺得它像什么?”孩子們踴躍回答:“像彎彎的月牙!”“像小恐龍的背!”在熱烈地討論中,老師順勢展示一系列石頭畫作品——石大象、石烏龜、石獅子……這些畫作巧妙利用石頭的天然形狀,通過夸張與變形的畫法讓動物形象躍然‘石’上。孩子們看得入神,不時發出一句句驚嘆與歡呼。這些作品不僅展現藝術創意,更傳遞環保理念:生活中被丟棄的石頭,經過藝術的加工就能獲得新生。
在初步認識石頭畫的價值之后,魯丹妮老師通過PPT詳細講解“局部強化”“形態互補”等創作手法并簡要解釋每個手法的含義和作用,同時也引導孩子們總結石頭畫創作手法。團隊成員們將石頭、畫筆、丙烯顏料等工具分發給孩子們,帶領孩子們對每一塊石頭進行創意繪畫。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對石頭進行分類、清洗、創作,展現出各種圖案的石頭:有的像熊貓,有的像小狗……在丙烯顏料的幫助和師生共同的努力下,將原本單調的石頭裝飾地美輪美奐。
課程尾聲,魯丹妮老師組織孩子們進行作品展示,介紹自己作品的創意特點和使用的創作手法。魯丹妮老師看著孩子們手上高高舉起的石頭畫作品,不斷對孩子們的創意和努力給予肯定。
“藝術創作與環保教育相結合,讓廢棄物品重獲新生,這是我們課程最大的意義。”魯丹妮老師總結道。此次課程通過“收集-創作-展示”的完整過程,不僅培養孩子們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更在他們心中播下環保的種子,讓綠色理念在孩子們手中開花結果。
撰稿人:嵇翔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