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塔里木大學始終秉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理念,鼓勵青年學子深入基層,用專業知識服務“三農”。2025年7月6日,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調研團,奔赴阿拉爾市十四團天鵝湖、十六團長鑫漁業,開展為期七天的漁業科技服務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姿賦能漁業發展,書寫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一、奔赴一線:青春力量注入漁業實踐
七月的阿拉爾,驕陽似火,卻擋不住塔大青年投身實踐的熱情。作為生科學子,調研團成員懷揣專業知識與服務熱忱,踏上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此次實踐,是將課堂所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契機,更是理解‘科技興農’意義的窗口。”團隊負責人在出發前的動員會上,向成員們傳遞著實踐的價值與使命。
抵達十四團天鵝湖,成員們便迅速投入工作。穿上救生衣、登上漁船,首次進行水樣采集的他們,從對操作流程的懵懂未知,到在反復嘗試中熟練掌握,每一步都凝聚著探索的汗水。“看似簡單的水樣采集,實則大有學問。采樣點的選擇、采集的規范操作,都直接影響后續數據的準確性。”成員小李在實踐日志中記錄下感悟,深刻體會到“實踐出真知”的真諦。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十四團天鵝湖采集水樣 孔素素攝
二、深度調研:解碼漁業發展密碼
轉戰十六團長鑫漁業,調研團開啟了更系統的漁業調研之旅。在漁場經理與工作人員的協同配合下,成員們深入養殖車間、池塘,近距離觀察魚苗生長態勢。“葉爾羌高原鰍作為本土特色魚種,其生長環境、發育周期對漁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指導老師結合實地情況,為成員們講解水產養殖知識,讓專業理論與實踐場景深度融合。
除魚苗觀測,團隊還聚焦稻蝦養殖系統。沿著養殖基地的田埂,老師細致講解稻蝦共生模式的原理——水稻為小龍蝦提供棲息環境,小龍蝦排泄物又成為水稻天然肥料,實現生態循環與效益雙贏。成員們邊走邊記,將稻蝦養殖的流程、關鍵技術要點,一一納入知識儲備庫。隨后,采集水樣帶回實驗室,借助顯微鏡觀察藻類、鑒定種類,分析水質對漁業養殖的影響,構建起“實地調研—實驗室分析—理論總結”的完整實踐鏈條。

圖為教授陳生熬、副教授宋勇和十六團長鑫漁業經理交流養殖經驗 孔素素攝
三、反思成長:正視不足錨定方向
七天實踐,收獲與挑戰并行。調研團在積累水產養殖經驗的同時,也暴露諸多不足。面對突發魚病,成員們因缺乏臨床實踐經驗,一時手足無措;與少數民族同胞交流時,語言障礙成為溝通壁壘。“這些短板,是成長的信號。”成員小張坦言,實踐讓大家清晰認知自身不足,也明確了努力方向——主動加強臨床實踐學習,報名維吾爾語選修課,提升服務基層的能力。
總結會上,指導老師的話語發人深省:“科技支農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知識傳遞與能力建設的雙向奔赴。你們要成為‘懂技術、能溝通、善服務’的新農人,才能真正扎根基層。”這番話,讓成員們對“科技興農”的內涵有了更深理解:不僅要輸出知識,更要培育鄉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圖為實踐團成對十六團工作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高圓攝
四、青春擔當:錨定鄉村振興使命
實踐收尾,回望這段歷程,晨光中的魚塘、烈日下的采樣、深夜里的研討,都成為成員們成長的養分。“鄉村振興為我們提供了廣闊舞臺,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農戶。”成員們在實踐總結中,傳遞著投身“三農”的堅定決心。
作為新時代水產人,調研團成員深感責任重大。他們深知,鄉村振興的藍圖,需要無數青年接力奮斗。未來,他們將持續深耕專業領域,在服務基層中錘煉本領:深入養殖一線指導生產,助力優化養殖模式;開展技術培訓,把知識傳遞給更多養殖戶;關注漁業生態保護,推動綠色養殖發展。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為標尺,努力成為鄉村振興的“新農人”,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實踐團和十六團長鑫漁業工作人員合照 孔素素攝
此次“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社會實踐,是塔大青年踐行“知農愛農、強農興農”使命的生動縮影。塔里木大學將繼續引導學子扎根基層、服務“三農”,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與鄉村共成長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