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4日,曲阜師范大學新時代文明傳習志愿者服務實踐隊走進曲阜市春秋西路的春秋社區御景灣小區紅帆驛站,舉辦以宣傳非遺文化、教小朋友面塑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社區黨組織聯系服務居民的重要平臺,紅帆驛站通過此次活動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為社區注入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活動當天,紅帆驛站內早早布置妥當:幾張長桌拼在一起,鋪著紅色桌布,一側擺放著彩扇、手絹等秧歌道具,另一側整齊碼放著五顏六色的面團與面塑工具。實踐隊員們提前到場調試設備,小朋友們在家長的陪伴下陸續趕來,剛進門就被桌上的道具吸引,圍在桌邊小聲討論著“這些面團能捏出小動物嗎”“扇子上的花紋真好看”。
下午15時許,活動正式開始。面塑教學前,兩名實踐隊員換上繡著牡丹紋樣的傳統服飾,手持彩扇與手絹走到場地中央。隨著第三名隊員敲響腰間的小鼓,清脆的鼓點節奏漸起,兩人踩著鼓點邁起十字步,時而揮扇轉身,彩扇開合間如花開綻放;時而抖動手絹跨步,手絹在指尖翻飛成靈動的弧線,腰部與手臂的動作協調配合,將海陽大秧歌獨有的歡快與熱烈展現得淋漓盡致。圍觀的小朋友們看得目不轉睛,前排的幾個孩子跟著節奏拍手,有的踮起腳尖模仿揮扇動作,還有的拉著家長的手晃身子,場地邊不時響起陣陣笑聲。

圖為實踐隊員表演海陽大秧歌。李嘉欣 供圖
表演結束后,隊員們收起道具,一名隊員打開投影儀,將提前搜集整理的海陽大秧歌資料制成幻燈片展示:從清代乾隆年間的起源記載,到農民慶祝豐收時的表演場景,再到現代舞臺上的創新演繹,圖文并茂的講解讓孩子們逐漸了解這項非遺技藝的歷史。“海陽大秧歌最早是山東海陽的農民在豐收后跳的舞蹈,大家看這里的圖片,他們會扮成漁夫、貨郎,用舞蹈講述生活故事呢。”隊員邊講邊指向屏幕,小朋友們的目光緊緊跟著畫面移動,有的還舉起小手提問“他們跳的時候一直要笑嗎”,互動間充滿好奇與熱情。
隨后,面塑教學環節拉開帷幕。隊員們給每個孩子分發紅、黃、藍、綠四色面團與塑料小刀,自己則拿起面團示范:“先把黃色面團放在手心搓成橢圓,這是小鳥的身體;再取一點紅色捏成尖尖的三角形,粘在前端當嘴巴……”從基礎的搓、揉、捏,到用小刀刻畫翅膀紋路,每個步驟都講解得細致入微。孩子們認真地跟著操作,有的低頭專注地搓著面團,小臉憋得通紅;有的小心翼翼地將“鳥嘴”粘在“身體”上,生怕碰壞了造型。一名扎羊角辮的小女孩捏不好翅膀,急得皺起眉頭,隊員見狀走過去,握住她的小手一起捏制:“你看,這樣把面團壓平,再慢慢向上彎,就像小鳥要飛起來啦。”

圖為實踐隊員指導小朋友做面塑。李嘉欣 供圖
半個多小時后,桌子上漸漸擺滿了孩子們的作品:有的小鳥翅膀歪向一邊,有的肚子圓滾滾像個小球,還有的被添上了彩色尾巴,雖然造型略顯稚嫩,卻個個充滿童趣。孩子們舉著自己的面塑小鳥互相展示,笑聲在驛站里久久回蕩;顒咏Y束時,隊員們將孩子們的作品小心收好,裝進提前準備的紙盒里讓他們帶回家,還附贈了一張印有面塑基礎技巧的小卡片,鼓勵他們在家繼續嘗試。
此次活動通過“表演+講解+實踐”的形式,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不僅感受到海陽大秧歌的靈動與面塑技藝的奇妙,更在動手實踐中埋下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