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角下的基層服務者群像
7月1日至5日,臨床醫學系"紅弋涇行"社會實踐團隊在涇縣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深度調研。通過走訪非遺傳承人、基層干部、鄉村醫生和返鄉創業者,團隊構建了一幅生動的基層服務者群像,深入探討了青年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
在鄭國民油布傘工坊,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從選竹開始就嚴格把關,原材料的竹子要生長在陽坡,竹節間距要均勻,這樣的材質才能用。在裱糊車間,隊員們嘗試了黏合的工序,發現要做到厚薄均勻極其困難。可以看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傳承,據了解,整個涇縣掌握全套工藝的人屈指可數。
村委會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手繪的村情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每家每戶的情況。"我剛來時花了三個月走遍全村,現在閉著眼睛都能說出誰家住在哪。"馬駿說。
云嶺鎮衛生院的程小峰醫生帶領團隊參觀了衛生院的各個部門和診室。云嶺鎮衛生院內醫療體系分工明確,各個科室干凈整潔,醫生們也非常認真負責,對當地病情十分了解。團隊成員在與各科醫生們的交談過程中,體會到了基層醫生對崗位的堅守和對基層事業的熱愛。
民宿老板仇多敏的創新實踐令人耳目一新。她的民俗村不僅提供住宿,還開發了"非遺體驗""農耕研學"等項目。"去年我們接待了多個研學團隊,帶動周邊農戶銷售土特產。"仇多敏說。
調研結束后,團隊召開了為期兩天的總結會。副隊長郭瑤提出:"我們可以借鑒這些經驗,設計'醫學生+非遺傳承人'的志愿服務模式,既傳播健康知識,又保護傳統文化。"團隊計劃建立長效聯系機制,持續關注這些基層典型的發展。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