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滄州武術根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在華夏大地,武術不僅是強身健體之術,更是承載著民族精神與歷史記憶的文化瑰寶。河北省滄州市作為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其下轄的海興縣、東光縣、南皮縣,宛如三顆璀璨明珠,閃耀著傳統武術的光芒。近期,一場旨在深度挖掘與傳承武術文化的調研活動在此展開,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海興縣郭橋村,調研組走進了郭豐海師傅的武術世界。郭橋武術起源于1404年,歷經數百年風雨,不僅是郭橋村先輩們抵御外敵、強身健體的技藝,更是凝聚著鄉土情感與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盡管在現代社會面臨諸多挑戰,郭豐海師傅依舊堅守傳承,在一招一式的演練中,守護著這份古老技藝的靈魂。調研組深入訓練場地,觀察學員們的訓練,與傳承人促膝長談,了解武術傳承過程中的艱辛與期望。
在南皮縣,武術氛圍同樣濃厚。二郎拳作為當地流傳較廣的拳種之一,已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紅升文武學校,第十四代傳承人趙洪升正帶領孩子們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南皮縣立足于“保護為主、活態傳承”的理念,不僅組織武術傳承人走進校園,還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吸引了眾多青少年投身武術學習。今年5月5日,南皮縣舉辦的傳統武術展演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觀賞。表演者們展示了包括流星錘、二郎單刀、九節鞭在內的器械表演,以及飛虎拳、燕青拳、劈掛拳等傳統拳法,彰顯出傳統武術的獨特魅力。
東光縣同樣有著深厚的武術底蘊,各種武術流派在這里生根發芽。雖然本次調研未詳細展開對泊頭武術的探索,但不可否認的是,東光的武術文化在當地群眾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人們強身健體、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此次調研活動,是對海興縣、東光縣、南皮縣傳統武術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有力推動。通過實地考察、訪談交流等形式,調研組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為建立完備的武術文化檔案、推動武術與旅游產業融合奠定了基礎。未來,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滄州傳統武術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