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湘潭大學化工學院赴婁底市新化縣啟智童程實踐團走進游家鎮楚怡高級工業學校舊址,在歷史實物與場景復原中,近距離觸摸湖湘文化的紅色根脈。
一號展館的“校史長廊”里,泛黃的史料串聯起楚怡學校的百年歷程。1909 年的創校章程、抗戰時期的西遷路線圖、不同年代的辦學簡報,系統勾勒出這所學校在動蕩歲月中堅守“工業救國”的軌跡。
移步二號展館,三間復原教室帶來強烈的時空代入感。上課教室內,木質課桌椅的磨損痕跡見證著求知歲月;實踐教室內,桌臺的齒輪模型泛著歲月包漿;實習教室中,師生操作車床的場景栩栩如生,鐵屑仿真道具與環境音效交織出真實的實訓氛圍。“百年前的職業教育與我們實踐團‘知識講解+動手實踐’的雙軌模式竟如此相似!”實踐團成員汪雅曦輕聲感嘆。
(圖為二號展館照片)
三號展館的“真跡陳列”堪稱歷史的縮影。泛黃的畢業證書整齊排列,校長陳潤霖的簽名從1915年到1948年始終筆力沉雄;他的老花鏡、鋼筆與辦學札記同柜展出,札記“技以載道,兼濟天下”的批注墨跡如新。
參觀結束時,實踐團在陳校長雕塑下合影。樹影落在成員們帶著思索的臉上,正如楚怡舊址的歷史微光,在新一代青年心中投下了清晰的印記。實踐團指導老師表示,三個展館從歷史脈絡到場景細節,再到精神內核,層層遞進地展現了紅色教育的傳承邏輯,這種“以物證史、以景敘情”的方式,比任何書本教育都更有感染力。

(圖為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