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為筆,蜜瓜為墨:青春書寫民勤新篇
——“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第五日紀實
晨光掠過公益林基地的梭梭樹梢,為沙粒鍍上一層碎金。“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的第五日,在沙與綠的呼吸間悄然啟幕。這支年輕的隊伍,帶著前四日的疲憊與熱忱,踏上從生態守護到產業探訪的新征程。

晨光引路,探訪甜蜜樞紐
清晨,載著隊員的車輛碾過帶露的沙路,從民勤縣種林公益發展中心公益林基地向收成鎮駛去。車窗外,成片的蜜瓜田如綠色錦緞鋪展在沙原上,方形瓜田與方格沙障構成大地的密碼——那是民勤人民用智慧編織的生態經濟雙防線。
收成鎮蜜瓜交易中心的鐵門剛拉開,甜香便迫不及待地涌出來。這座交易樞紐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冷鏈車正排隊裝貨,分揀工人們戴著草帽,將蜜瓜按重量分級裝箱。交易中心常年保持著可觀的流通量,高峰時段車水馬龍,電子屏上滾動的實時行情,直觀展現著蜜瓜品類的市場價值。隊員們在分揀區駐足觀察,飽滿的瓜型、通透的色澤,無不彰顯著民勤蜜瓜的優良品質,隨手拿起一顆掂量,便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里藏著的陽光饋贈。
在冷藏庫前,堆積如山的包裝箱印證著產業活力。作為治沙與增收的結合點,蜜瓜產業讓沙地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價值,通過“林瓜共生”模式,既守護了生態,又為當地帶來可持續收益,吸引著更多人扎根這片土地,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直播助農,架起云端橋梁
午后兩點,隊員們以沙漠為背景支起直播架,同學對著鏡頭試吃第一口蜜瓜,汁水順著勺子滴落,彈幕瞬間刷屏:“看起來就甜!”“已下單!”
這場精心籌備的直播,有著專業的節奏。直播現場,隊員切開蜜瓜,細致展示并講解其內部構造;同時,深入介紹民勤沙漠獨特的生長環境對蜜瓜品質的塑造,并現場用專業儀器測量甜度,以多維度呈現這一沙漠特產的優良特質。偶爾有風沙掠過鏡頭,隊員們笑著拂去衣襟上的細沙,這份真實的沙漠氣息,反倒讓直播間多了幾分原生態的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直播啟用的是基地小號,粉絲基數相對有限。即便如此,一小時的直播仍收獲了累計超1.1萬次在線觀看人數,成交訂單900余筆,銷售額2萬元+,更躋身當日直播全國生鮮品類榜單第三十三位。基地小號平日僅偶爾帶貨,此次直播由非專業團隊操辦且為團隊成員首秀,能取得如此成績,已是亮眼答卷。這不僅是對民勤蜜瓜優良品質的市場驗證,更是對團隊前期策劃的精準性、現場靈活應變與生態理念傳播感染力的多重肯定,印證了青年實踐力量在連接產地與市場、傳遞治沙精神中的獨特價值。

木牌寄情,沙地立起青春誓言
斜陽為沙原鍍上金邊時,隊員們的身影被拉成細長的線,隊員們在基地倉庫找出廢舊木板和顏料。眾人心中同生一念:做個能插進沙里的牌子吧,讓路過的人知道,有人在這兒種下了希望。
眾人圍坐案前,凝神創作:有人以筆勾勒梭梭幼苗的倔強身姿,有人揮毫題下“梭梭青苗護民勤”的鏗鏘字句。待木牌初成,暮色已漫過沙丘——底色取希望之綠,左繪兩株并立的梭梭,似在風沙中相攜守望;右綴我隊原創治沙IP“治沙萌寶”,眉眼間透著治沙人的韌勁;下方一行小字“共筑綠洲夢”,墨色雖淺,卻藏著千斤期許。
隊員們將繪制完成的木牌小心收好,準備明日前往公益林時一同插進沙地。這塊承載著心愿的牌子,此刻雖未觸土,卻已在每個人心中扎下根來——它終將與遠處的沙障、近處的梭梭站成一排,在風沙中共同守望。正如治沙實踐所印證的:有形的標識或許需等待時機落地,但其中蘊含的信念,早已隨著創作時的每一筆勾勒,在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篝火聚心,共譜美麗中國歌
夜幕為沙海披上墨色外衣,基地燃起的篝火噼啪作響,將周圍的身影拉得忽長忽短。這場篝火晚會邀請了多位各個領域的自媒體博主,其中與抖音博主曹雨老師的交流,成為當晚最動人的篇章。
火光映照下,交流的話語格外真摯。曹雨老師傾聽著隊員們跨越3000里來到民勤的故事,肯定了這份在風沙中堅守的決心——從灌溉第一株梭梭到直播推廣蜜瓜,從撿拾基地垃圾到宣傳軟塑環保理念,每一份行動都是對“美麗中國”最生動的注解。他寄語隊員們,生態保護的道路或許漫長,但青春的熱忱與堅持,終將讓沙粒聚成綠洲,讓星火點亮希望,鼓勵大家在這條路上步履不停,讓更多人看見治沙人的堅守。
晚會尾聲,來自各地高校的實踐隊員手拉手圍成圈,《美麗中國》的旋律在沙漠夜空響起。“山綠起來,人富起來,天地間回蕩著中國節拍”,歌聲里有對青山綠水的向往,有對生態守護的共鳴,更有青年一代接力建設美麗中國的默契。載歌載舞間,個體的微光匯聚成星河,這場跨越地域與院校的合唱,不僅是對晚會主題的呼應,更是對“沙退綠進”信念的集體宣誓——生態保護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當更多人攜手同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畫卷必將在更多土地上鋪展。

沙痕刻志,綠意傳薪:一日踐行照見生態長卷
經過五日的實踐歷練,“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在甘肅民勤的沙土地上,以多元行動詮釋著青年參與生態保護的責任與擔當。從探訪收成鎮蜜瓜交易中心,見證“林瓜共生”模式下生態與產業的協同發展,到在沙漠腹地開啟直播,用基地小號創下超1.1萬次觀看、超2萬元銷售額的成績,隊員們將3000里奔赴化作助力治沙的實際行動。
暮色中,隊員們創作的生態木牌雖暫未插入沙地,卻已在每個人心中立起了守望綠色的信念標桿,篝火晚會上與抖音博主曹雨老師的交流及《美麗中國》的旋律里,隊員們手拉手圍成圈,且歌且舞,擊節踏沙的韻律與嘹亮歌聲相融,在篝火映照下織就一幅青春與大地和鳴的圖景。更讓這份實踐獲得精神升華。從產業探訪到直播助農,從理念傳播到精神傳承,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治沙是系統工程,青春力量正通過點滴行動,讓“美麗中國”的愿景在沙粒中扎根生長,在代際接力中照進現實。而這一天的所有實踐,恰如一粒飽滿的種子,既在民勤的沙地上播撒下綠色的希望,也在青年心中種下了終身守護生態的信念,讓每一份堅守都成為跨越時空的生態接力。
撰稿:楊茜茜、任冰冰
攝圖:任冰冰
初審:任冰冰
復審:張靜、后玉良
重慶移通學院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