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下鄉:義診溫暖人心,醫藥點亮鄉村
(通訊員 劉凱)又逢三下鄉,我們來到了歙縣經開區社區委員會進行義診。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安徽醫院的六位專家一同上陣,為已經在大廳等候多時的居民義診。專家們非常耐心地詢問患者病史,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為患者答疑解惑,開具良方。我們則為患者測量血壓、量血糖、艾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老師們也耐心指導我們的手法操作,告誡我們在臨床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切不可想當然,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這是我們應該深入感悟的地方。另外,我們通過中醫藥宣講、紅色文化宣講、黨史理論宣講為當地居民宣傳科普中醫藥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最后為當地社區以及居民送上安徽中醫藥大學提前準備的各類藥物。經過一整個上午的義診活動,我們都汗如雨落,但看到患者臉上洋溢著美好的微笑,我們感覺一切都值得。參與義診實踐是鍛煉我們中醫藥學子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只有多臨床,多實踐,多思考才能在醫學實踐中學到真本領。
古徽州遙憶、訪古、尋根
下午,我們來到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徽州古城。徽州古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我們看到城墻、城門、牌匾之遺跡仿佛讓我們穿越了歷史,見證了古人的無數智慧。我們依次走訪參觀了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陶行知紀念館、歙縣廉政三示教育基地、歙縣家風家訓館以及王任之故居。徽州古城,是一座沒有屋頂的徽文化大地藝術館,徽州歷史博物館里陳列著無數歷史文化遺物,帶我們遙憶古徽州的歷史根源,追尋古徽州的文化遺跡。我們走進王任之老先生的故居,只見大廳角落擺放著王老上個世紀的看診桌,走上二樓,擺放著眾多陳舊的醫學古籍。王任之(1916-1988) 是當代新安醫學的領軍人物,曾任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兼中醫研究所所長、衛生部醫學委員會委員等職。他秉承家學,博覽廣涉,獨辟蹊徑,與時俱進,病證合參,中西融匯,畢生追求“藥廉效速”,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享譽江淮。黃賓虹曾贊其“家學淵源其來有自,傳于馮塘程氏,洎其高曾堂構而增光大之,是黃山靈秀所鐘也”。早年與巴金、臧克家、卞之琳等作家以書會友,過從甚密;上海魯迅紀念館設“王任之專柜”用以收藏其捐贈的魯迅著作珍貴版本及書信。從五十年代開始,積極倡導開展新安醫學的整理和研究。此外,他主持點校《醫述》、《杏軒醫案》等古籍,整理出版《王仲奇醫案》。其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由后人整理成《王任之醫案》正式出版,并被收錄于《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王任之》。在王老的故居,我有幸見證了王老的親筆字跡看診日記,體驗了上一世紀行醫制藥的真具。徽州古城是歷史留給后人的瑰寶,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作為一名新時代中醫藥學子,不僅要傳承好中醫藥文化,更需要向先人學習寶貴的經驗,走好我們這一代的中醫藥傳承之路。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