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湖南,暑氣蒸騰,卻擋不住湖南應用技術學院農林科技學院三下鄉農之隊服務團的腳步。她們走進湖南的鄉村農戶家,把課堂所學融入煙火日常,用實干續寫與鄉親們的溫情篇章。
農戶家的院壩里,袋裝稻谷堆成小山。這些沉甸甸的“收獲”,要搬進谷倉可不容易。農之隊隊員們二話不說,排成“人力傳送帶”。一袋袋稻谷在手中傳遞,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沒人喊累。大爺在旁念叨:“這些娃,看著瘦巴巴,干活實打實賣力!” 當最后一袋稻谷歸位,谷倉里的稻香混著大伙的笑聲,格外親切——這是汗水澆出的踏實,也是青春與豐收的對話。
堰壩邊,綠豆篩選是門細活。農之隊隊員們圍坐一圈,輕輕簸去雜質,像在雕琢生活的璞玉。陽光曬著后背,指尖摩挲著綠豆的紋路,老鄉教她們辨別好壞,從“看色澤”到“摸手感”,嘮著家常,讓知識沾了煙火氣。篩選完,隊員們順手清掃堰壩,把雜物拾凈,讓水流更清亮。大媽笑著往她們兜里塞煮好的綠豆湯:“喝著甜,才不辜負這好豆哩!”一碗清甜,是認可,更是鄉土情的雙向奔赴。
日頭偏西,曬在堰壩的稻谷該收了。竹耙輕推,稻谷聚成金色溪流,堆成小山。農戶大叔教隊員們“順風向、趕時辰”,原來收谷藏著天時智慧。揚起的谷粒閃閃發亮,像鄉親們眼里的希望。收完一篩又一篩,暮色漸起時,院壩恢復整潔,大叔點上蚊香:“坐,咱嘮嘮收成!”夏夜蟲鳴里,莊稼故事流淌,農之隊隊員們懂了:每粒谷、每顆豆,都藏著耕耘的苦與甜。
三下鄉的七月,農之隊在港中坪村的煙火里扎根。幫農戶搬谷、篩豆、收谷,不是簡單的勞作,是把青春種進鄉土,讓知識接上地氣,和鄉親們的心貼得更近。這些帶著汗味、稻香的日子,會成為她們和鄉村最珍貴的約定——下次再來,續寫新的溫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