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紀念四渡赤水戰役勝利90周年之際,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賦能鄉村振興,7月10日上午,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領航”黨建工作室赴古藺“四渡赤水,健康鄉行”鄉村振興實踐隊前往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磻鹌祜h揚,憶烽煙往事;承百年初心,開時代新局。
▲圖為實踐隊員在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雨織千絲凝鐵骨,霧籠萬影鑄丹心
青灰色的石質雕像在雨霧中盡顯沉凝肅穆,數十尊雕像錯落分布,高度還原了紅軍戰士在四渡赤水戰役中的英勇身姿。有的弓著腰緊攥步槍,槍托在濕漉漉的基座上泛著冷峻光芒,呈現出戰士們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戰斗的緊張狀態;有的側身呼喊,面部肌肉緊繃,嘴巴微張,仿佛那句“跟上隊伍”沖破雨幕,在陳列館上空回響。雨絲飄落,輕撫隊員們的發梢,也悄然落在雕像肩頭,新老兩代人的面孔跨越時空,實現了一場無聲的精神對話。
▲圖為隊員們正在聽講解員講解“四渡赤水”的意義
聲東擊西巧機動,出奇制勝任縱橫
邁入展廳,動態沙盤上紅藍箭頭交錯穿梭,生動再現“四渡”奇謀。“一渡赤水,紅軍佯攻貴陽卻西渡避鋒,如游龍入川南,跳出重圍;二渡赤水,趁敵不備回師東進,婁山關大捷驚破敵膽,正是‘聲東擊西’的妙筆。”講解員指向沙盤上的轉折點,“三渡赤水,紅軍再入川南,佯裝北渡長江,引得敵軍主力云集;待敵布防剛定,四渡赤水隨即上演,紅軍趁夜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蔣介石急調滇軍馳援,紅軍卻借此從容入滇——這般‘出奇制勝’,堪稱用兵如神。”隊員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不禁感嘆“戰爭指揮的最高藝術就是指揮敵人,四渡赤水確為毛主席的得意之筆!”昔日紅軍以創新智慧沖破常規戰術枷鎖;當代青年更應破定式以開新域,礪堅心而鑄鴻章。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認真觀看展館中的文物
丹心映刀化危局,血魄凝鋒轉乾坤
“河風凜冽如刀,衣單腹空,然前路雖險,軍心愈堅”。廳內的油畫前,隊員們駐足凝視。畫面中,紅軍戰士在槍林彈雨中沖鋒的身影、在饑寒交迫中堅守陣地的場景,讓大家的思緒被拉回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正是憑借"信念如磐破絕境,鐵紀淬火鑄軍魂"的精神,紅軍在裝備匱乏、環境險惡、敵軍圍追堵截的多重困境下,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攻堅克難,以嚴明的紀律自我約束,于絕境中開辟生路、扭轉戰局,這一幕幕深深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未來,青年學子將繼續發揚長征精神,鑄志若鐵破困局,赤誠作帆渡逆流,切實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清正廉潔的過硬作風,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凝聚精神動能。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體驗展館中的模型
紅脈鑄魂領航向,產業織錦富山鄉;治策凝智強筋骨,賡續星火聚民心。過去紅飄帶穿過的深谷險灘,今朝已是物阜民豐的安居人家;曾浸透硝煙的赤水河道,此刻正托舉萬噸酒香通江達海。昔時紅軍,憑奇策破重圍,以少勝多驚天地;今日青年,借精神開新局,以志立業振山河。
通訊員 | 張瀅
撰文 | 鄧勤晴
圖片 | 熊云香 鐘海欣 陽樂樂
一審 |王言言李欣欣 張瀅 祝思瑤
二審 | 曾堰
三審 | 茹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