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鄉村振興促進團輕舟映像志愿服務隊來到魚苗村居委會,以 “影像記錄+貼心服務” 為載體,在鄉野間勾勒出青春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
一、鄉野互動:定格“會說話”的溫暖蔥郁草木間,橙紅志愿服格外鮮亮。志愿者半彎腰小心調整話筒角度;老人手持“鄉村振興”道具牌,眼角笑紋盛滿陽光——這是團隊“影像訪談”的日常。

志愿者們不僅用相機定格笑容,更通過對話打撈鄉村故事:從春耕汗滴到晚霞閑談,從舊農具的歲月斑駁到新政策的希望脈動…… 每段錄音、每張照片,都將平凡日常凝練成“能呼吸的溫暖”。
二、細節服務:讓關懷觸手可及“婆婆,您的短頭發好清爽!”志愿者拿著梳子,為老人梳理發絲時,目光不時掃過對方表情。鏡子遞出瞬間,老人摸了摸鬢角:“比年輕時的辮子還精神!”
從整理鬢發到攙扶起身,這些“微服務”串聯起代際對話。志愿者指尖的溫度、老人攥緊的手掌,讓“溫暖”不再是概念,而是具象的關懷。
三、雙向奔赴:在實踐中讀懂“振興”團隊突破“單一記錄”模式,將 “影像留存”與“服務落地” 深度融合:鏡頭捕捉鄉村煙火,服務回應民生細微。
志愿者坦言,為老人理發時,從對方攥手的力度里讀懂信任;拍攝時,從老人整理衣角的動作中看見期待。這種雙向情感流動,讓“三下鄉”成為“青春成長課” —— 既為鄉村存檔幸福,也讓志愿者扎根基層,真正觸摸“振興”的溫度。
暮色中,橙紅志愿服隱入鄉野,但相機里的笑容、服務后的滿足,仍在延續溫暖。重城學子以鏡頭為眼、服務為手,在鄉村振興畫卷上,寫下“青春有為”的注腳,讓“幸福影像”不止存于相冊,更長留心間。
編輯:秦爽 羅婷
供圖:馮爽 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