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對鄉村的好奇、對實踐的渴望以及對服務社會的熱忱,我們于7月4日踏上了前往良西莊村的‘三下鄉’之旅。本次活動的核心任務是深入了解良西莊村糧食生產現狀、加工瓶頸及銷售困境。
開發出合適的適合當地的新型農產品,幫助良西莊村走出困境。旨在了解國情農情、鍛煉實踐能力、實現社會服務與個人成長的雙向提升;另一方面依托學院資源為項目提供方向指導、基礎分析支持及質量保障,以“輕技術、重落地”模式彌補學生經驗短板,助力村莊延伸糧食產業鏈條、拓寬增收渠道,構建校地協同的實踐育人新范式。
我們深入田間地頭,觀察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和周邊環境的調查,并且農戶家中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鄉村的脈搏。在與老鄉訪談和實地調研,我們了解到特色農產品的銷路難題。這極大地深化了我們對鄉村振興復雜性的理解、感受到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同時這次實踐是對我們綜合能力的極大鍛煉。如團隊協作完成任務、獨立解決問題、與不同人群溝通交流、適應艱苦環境中,對于個人來說,如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獨立生活能力、抗壓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實踐的日常,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在鄉村,我們深入田間地頭,對當地農作物和周邊環境進行考察。從早上到傍晚,雖然身體疲憊,但內心充實無比。在調研的同時我們也幫助當地農民伯伯收割莊稼,烈日下汗水濕透了衣衫,雙手也磨出了不少水泡,但看到那一捆捆整齊擺放的稻谷、那一籃籃鮮活的蔬菜,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這句詩背后的含義。這種成就感還來源于我們為村民提供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幫村里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庭院,看著他們臉上露出的笑容,聽著他們的聲聲感謝,內心那種溫暖和滿足感簡直無以言表。這種成就感也讓我明白,自己雖然力量微小,但只要用心去做,也能為他人帶去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快樂。
與村民相處,感受鄉土的溫情
與村民們的相處讓我感受到了濃厚的鄉土人情。最初,村民們對我們這些“外來的”大學生還有些拘謹,但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漸漸打開了心扉。中午,在弄完了下田考察任務時候,村民們邀請我們在村服務部吃午飯,飯菜雖然簡樸,但是總比城市里的山珍海味要香氣可口,在學校呆慣了的我們也是第一次吃到鮮香的飯菜,沒有什么科技和狠活,菜和蘑菇都是自己家里種出來的,豬肉也是自家的土家豬,油也是自己榨自己熬的,大米也是自己種出來的,進行脫殼處理,做出的白米飯出來遠比城市用的舊米香,對于下田干活了一個早上的我們,這些飯菜我們一掃而空,甚至還想吃。
農民們也十分熱情好客,也吩咐同學們不夠吃的可以再做,量大管飽,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不必那么拘謹,放開的吃。
在飯后聊天時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鄰里瑣事,卻蘊含著濃濃的溫情和質樸的智慧,也感受到了農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未來美好的期待,哪怕現在過得累一點,苦一點,都是為了以后的幸福而奮斗,同時也贊揚我們團隊勇于犧牲自己的娛樂時間,在暑期炎熱的環境下還來到鄉下進行考察幫助村民,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躲在家里吹空調,玩游戲,無所事事,消磨自己的時間。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往往就是通過這些簡單的交流和互幫互助傳遞開來的。這次“三下鄉”讓我在感受鄉村質樸生活的同時,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態度,更加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對未來的思考,帶著責任前行
這次“三下鄉”讓我看到了鄉村的現狀和發展潛力。雖然現在農村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產品附加值低、村里的青年主力很少、教育、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等。我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不能只是一時興起地來鄉村走一遭,更應該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發揮到鄉村建設中去。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想要更多地關注鄉村發展,不管是通過學術研究、公益活動還是創業創新,我希望能為鄉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越來越好。我也更加明白了讀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能夠有能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總之,“三下鄉”是一段難忘的旅程,它讓我收獲了知識、快樂和成長。雖然現在回到城市,但我已經把鄉村和這次經歷深深記在了心里,它們將成為我人生道路上寶貴的財富,激勵著我不斷前行,努力成為一個更有責任感、更有擔當的人,為鄉村、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歸程合影 周夢杰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