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時代使命,集美大學“山海逐夢”實踐隊于2025年暑期再赴閩東寧德市九都鎮,精心策劃并開展了以“匠心守護,非遺新生”為主題的系列實踐活動。圍繞傳統廊橋、柘榮剪紙、屏南四平戲、霍童線獅四項獨具特色的閩東非遺項目,實踐隊通過“廊橋遺夢”、“剪藝傳情”、“一曲梨園夢”、“獅舞遺珍”四大沉浸式課程,引導當地青少年親手觸摸文化根脈,感悟匠心之美,為千年非遺技藝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
木構千載藏智慧,匠心今傳筑新夢一木一榫,盡顯匠心。“廊橋遺夢”課程從趣味盎然的“猜橋名”互動游戲開啟。學生們通過精美的圖片和視頻,領略了廊橋集“山、水、屋、橋”于一體的詩畫意境與“以屋護橋、以橋載屋”的精妙結構智慧。實踐環節,孩子們化身“小小建筑師”,利用雪花片親自動手拼搭心中的廊橋模型。



“原來廊橋不僅是過河的路,更是古人聚會、遮風避雨、寄托情感的家園!”在驚嘆聲中,廊橋的實用價值、美學意蘊與人文精神悄然浸潤心田。實踐隊隊長徐慧深有感觸:“當孩子們的小手嘗試復刻那精妙的榫卯結構時,對先人智慧的贊嘆和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便在這建構的過程中自然生長。”
紅紙翻飛承古韻,巧手裁春煥新顏指尖躍動,紅紙生花。在“剪藝傳情 指間乾坤”課堂上,柘榮剪紙的“線條流暢、圖案對稱”之美在學生手中生動呈現。在實踐隊員細致講解后,孩子們化身“小小剪紙家”,精心設計畫稿,巧運剪刀。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意在方寸紅紙間碰撞交融,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作品躍然眼前。


“以前覺得剪紙是老手藝,今天自己剪出對稱圖案,才發現非遺也能很潮!”六年級學生小林舉著融合現代元素的剪紙作品,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堂課程巧妙地將古老技法傳承與當代審美創新結合,讓千年剪紙藝術在少年們的指尖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梨園稚語傳薪火,古韻新聲潤童心鑼鼓鏗鏘,古韻悠揚。“一曲梨園夢”課堂化身為微型戲曲殿堂。屏南四平戲那高亢激越的獨特唱腔穿越時空而來。通過精心設計的“看視頻猜戲種”、“聽幫腔辨特色”等互動環節,學生們深入感知了四平戲“無曲譜、沿土俗”、“后臺無管弦,鑼鼓定乾坤”的質樸魅力與獨特韻律。

在實踐隊隊員們的指導下,孩子們利用卡紙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梨園行頭”。這堂視聽盛宴,成功喚醒了深植于血脈的文化基因,讓四平戲“在衰落遺失邊緣堅守”的精神深深扎根于孩子們的心田。

絲線舞動非遺韻,云端助力鄉村興絲線懸獅,活態新生。最具創新活力的“獅舞遺珠”課程,將國家級非遺霍童線獅的奇幻魅力與當代鄉村振興戰略巧妙聯結。學生們通過操控微型線獅道具,親身體驗“絲線懸千斤”的絕技,感受線獅騰躍、翻滾、嬉戲的靈動與背后協作的力量。

隨后,課堂華麗變身為“非遺直播間”,孩子們分組合作,動手制作直播道具,并化身“小小非遺推薦官”,模擬為霍童線獅表演門票和文化產品進行“直播帶貨”。“老手藝也能這樣‘圈粉’年輕人,太酷了!”一位參與直播實踐的學生興奮地說。實踐隊隊員李敏介紹,課程精心設計了“非遺技藝體驗+文化價值認知+電商傳播實踐”的完整鏈條,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與助力家鄉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在青少年心中同頻共振。

山海星火傳古韻,青春匠心續華章精妙的廊橋智慧于模型搭建中啟迪心智,穿越千年的柘榮紅紙在童稚指尖翻飛成畫,屏南戲韻在校園課堂里響起新聲,靈動的霍童線獅借青春之力“舞”上云端。集美大學“山海逐夢”實踐隊以青春為筆,以匠心為墨,在閩東大地上奮力書寫著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生動篇章。實踐隊隊員們堅信,這些被青春點亮的非遺“星火”,必將匯聚成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磅礴力量,照亮文化傳承之路,奔赴更加遼闊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