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箱子村黨群服務中心召開工作部署會,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智能農機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參與旁聽,與村干部圍繞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工作深入交流,為鄉村振興凝聚校地合力。
(圖為村干部就工作發言 周江供圖)
會上,箱子村首先對中央八項規定進行再學習、再強調,要求全體工作人員嚴守紀律紅線,以務實作風推進鄉村工作。隨后,聚焦近期重點任務:部署公路巡查工作,明確雨天需及時拍照上傳、規范填寫巡查日志,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強調森林防火關鍵,針對精神病人、獨居老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加密宣傳與監管,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及自來水排查,需定期開展排污、宣傳引導,同步推進防溺水、節約用水宣傳,守護村民生活用水安全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圖為村干部做聽會記錄 陳永豪供圖)
實踐團隊全程認真旁聽,會后積極參與討論。團隊成員結合“智能農機賦能鄉村振興”項目,圍繞山地農業生產需求,就農機如何助力產業增效、與農技培訓結合培養本土人才等發言,提出利用“大蔥移栽一體機”提升生產效率、以“農機+農技”課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思路,與村干部探討農業現代化路徑。村干部也從基層治理實際出發,交流鄉村發展痛點與需求,雙方在人才振興、生態保護、產業升級等方面,碰撞出合作火花。
(圖為團隊成員聽座談會 易貞寧供圖)
此次旁聽交流,搭建起高校實踐團隊與鄉村基層的溝通橋梁。實踐團隊既了解鄉村治理工作重點,也為后續項目推進找準民生結合點;村子則引入高校科研視角,探索科技賦能鄉村發展新可能。下一步,雙方將持續深化協作,讓智能農機等科研成果融入鄉村生產生活,助力箱子村在產業振興、生態守護、人才培育上邁出更堅實步伐,書寫校地協同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實踐團隊在交流中還注意到,箱子村部分山地地塊分散,傳統耕作模式效率偏低,且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務農人員老齡化。針對這一現狀,團隊提出可結合地形特點改良智能農機,研發小型化、靈活化的山地作業設備,并計劃聯合村里開設“田間課堂”,讓村民在實操中掌握智能農機的基本操作與維護技巧,逐步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難題。村干部對此表示認可,認為這類接地氣的技術適配與培訓模式,能切實降低村民使用門檻,讓科技紅利真正扎根田間。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干部交流 彭俊博供圖)
此外,雙方還就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結合點展開探討。實踐團隊建議,利用智能農機精準播種、施肥的優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助力箱子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同時可結合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造“生態品牌”,通過高校資源對接電商平臺拓寬銷路。村干部提到,村里正規劃建設農產品初加工車間,希望能引入智能化分揀、包裝設備提升附加值。這些想法為校地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也讓箱子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既有科技支撐,又具生態底色。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干部合影 胡洋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