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下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軟件工程學院“青衿護新隊”赴德陽市旌陽區德新鎮長江村無染手工工作坊,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扎染非遺文化研學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研學,讓志愿者們深入了解扎染這一古老紡織品染色工藝的獨特韻味,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識。
扎染,作為我國極具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廣泛應用于宮廷服飾與民間衣著,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志愿者今天來到的無染工作坊是一家致力于傳承與創新扎染技藝的鄉村工坊。工坊主理人長期扎根鄉村,積極探索傳統扎染與現代時尚的融合路徑。此前,工坊在村內的油菜田間成功舉辦“長江秀《無染》”田野時裝藝術展,以廣袤的油菜稈為天然廊柱,模特們身著藍染、茶染、游牧三個系列共40余套扎染服飾穿梭于田野之間,扎染的藍邂逅田野的綠,呈現出一場別具一格的視覺盛宴,吸引了眾多游客與媒體的關注,進一步提升了長江村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活動現場,工坊主理人通過生動詳實的講解和豐富多樣的現場成品展示,深入細致地介紹了扎染技藝的悠久歷史淵源、清晰的發展脈絡以及其在德陽地區獨特的傳承方式與鮮明的地域特色。通過主理人的精彩講述,志愿者們深刻感受到扎染工藝在當地文化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認識到這一傳統技藝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在老師的指導下,志愿者們系統學習了扎染的完整工藝流程,包括布料選擇、圖案設計、扎結技巧和染色方法。老師為大家特別介紹了扎染所用的天然植物染料,如板藍根、紅蘇木、藏紅花、芡草和蓮殼等,詳細講解了不同植物染料所呈現的色彩變化,以及染色時間與溫度對色彩效果的影響。此外,扎染技藝在現代社會的也擁有了許多的創新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生活需求不斷結合,讓扎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為老師現場講解扎染原理及方法 吳煒攝
隨后,志愿者們分組進行扎染物品的制作實踐。大家根據個人的創意想法與審美喜好,自主選擇制作扎染方巾、扎染包或T恤等不同的作品類型。從布料的精心挑選、圖案的設計構思,到扎結技巧的細致操作、染色過程的耐心把控,每一個環節志愿者們都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切身感受到傳統扎染工藝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在實踐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明確分工、密切配合,有人負責扎結,有人負責染色,大家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互幫互助,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作品制作完成后,各小組積極展示自己的扎染成果,分享創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交流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歡聲笑語不斷,充分體現了青年志愿者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非遺技藝的熱情。
圖為志愿者們在老師指導下體驗扎染 吳煒攝
此次“三下鄉”扎染非遺體驗活動,不僅讓志愿者們深入感受到了扎染這一古老技藝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更切實增強了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在親身參與扎染制作的過程中,志愿者們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背后蘊含的智慧與匠心,進一步認識到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的重要價值。
圖為志愿者們扎染成果展示 吳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