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環境急劇惡化,極端災害頻發,氣象防震減災工作尤為重要。為科普氣象災害防范知識,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軟件工程學院“青衿護新”三下鄉實踐隊于2025年7月10日下午在德新鎮綜合文化站開展了氣象防震減災安全教育活動。志愿者們通過講解氣象災害知識與藝術創作,讓小朋友們在互動與實踐中習得氣象災害知識,強化了安全防災的意識。
我國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災害種類多,而且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嚴重。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加強防災意識與能力,是保障人民安全、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法則。
德陽市位于四川省,地形復雜且處于龍門山和龍泉山斷裂帶,德新鎮地處德陽市旌陽區西北部,主要自然災害有干旱、洪澇、風災、暴雨、雷擊、地震、雹災等。志愿者針對幾種在德陽常見自然危害對小朋友進行災害知識普及以及預防措施的講解。
圖為志愿者與少年兒童知識問答互動環節 吳煒攝
活動內容涵蓋了理論授課,現場教學,互動交流與實踐體驗四個環節。首先,志愿者從“蝴蝶效應”引發龍卷風的生動講述開始,激發起小朋友們強烈的好奇心,為活動的有效進行奠定了良好基礎。隨后,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小朋友們交流互動,講解了關于氣象災害預防、應對、處理的方法,志愿者為小朋友們播放視頻,通過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案例,講述一個個傳奇救援的故事,提出一個個真摯懇切的建議,使小朋友們提高防范自然災害的意識。在問答環節,經過了防災知識的科學講授,小朋友們積極踴躍的回答問題,現場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圖為志愿者與獲獎兒童合照 吳煒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志愿者為小朋友們發放鵝卵石與顏料,讓小朋友通過繪畫活動表達了自己對氣象現象的理解和想象。當氣象遇上丙烯顏料,一場話氣象與畫氣象的奇妙緣分就此展開。執筆染料,鵝卵石上便有了色彩的情緒,用以氣象知識作為裝點,一個個石頭便成為了小朋友們獨一無二的思想,凝聚著他們小小世界的寶貴的財富。

圖為志愿者與少年兒童共同創作 吳煒攝
從防災科普的生動講述,到知識問答的交流互動;從災害案例的理論闡述,到石頭畫作的創新實踐,此次“三下鄉”氣象防震減災安全教育之行,不僅讓志愿者收獲到了志愿服務的樂趣和寶貴的知識與經驗,也增強了大家對氣象防災減災的意識與責任擔當,領會了其對于人民安全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將氣象防災減災理念深植于小朋友們心中。

圖為志愿者與兒童合照 吳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