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銘記血淚史,傳承英雄志,近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烽火傳薪”青年實踐團走進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這片承載著血淚記憶與抗爭精神的土地上,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歷史遺跡、聆聽幸存者故事,追溯那段山河破碎的苦難歲月,感悟中華民族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展現的不屈風骨。

圖為淮南市大通萬人坑教育館 王錦泉攝
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內,昏暗的燈光下,一排排礦工遺骸靜靜陳列,銹跡斑斑的鐐銬、殘缺的礦燈與泛黃的照片,無聲還原著1938年至1945年間日軍在此的暴行。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侵華日軍罪證 余晨攝
館內史料顯示,日軍在此掠奪煤炭資源,殘害礦工超3萬人,"萬人坑"正是這段血淚史的鐵證。參觀者駐足凝視,無不被侵略者殘暴的壓迫與同胞遭受的苦難所震撼。
日軍侵占淮南期間,以"開發煤炭"為名,強制數萬礦工在非人條件下勞作,餓斃、病亡、被虐殺者不計其數,最終形成了令人痛心的"萬人坑"。講解員指著一座礦工同胞的雕像說:"這不是虛構的場景,而是當時礦工們的日常。他們用血肉之軀對抗著侵略者的掠奪,也用生命守護著民族的尊嚴。"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侵華日軍“以人換煤”罪證注圖 余晨攝
團隊成員采訪了三位抗戰老前輩。王爺爺回憶起1942年加入八路軍后,從教書工作轉向地方工作,從鄉長做到區組織部長,當時在五河地區駐扎有幾百名日寇,本來,想要聯系地方抗日武裝力量聯合剿滅,但是裝備實力懸殊,同志們在他的指揮下有序撤離,沒有造成巨大傷亡,為我黨保住了抗日有生力量。"子彈擦著耳朵飛過,身邊的戰友倒下了,我們咬著牙往前沖,就想著把鬼子趕出去!"王奶奶的父親曾是地下交通員,她哽咽道:"送情報時揣著性命走,就盼著天亮,盼著孩子們能過上安穩日子。"

圖為實踐團成員聆聽革命前輩后代講解前輩革命事跡和翻閱舊相冊與功勛章 王錦泉攝
“銘記血淚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每一代人都懂得和平的分量;傳承英雄志,不僅是致敬過往,更是要讓前輩們的抗爭精神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把從歷史中汲取的感動與震撼,轉化為鉆研學業、服務社會的動力,用青春擔當守護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安寧,讓英雄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薪火相傳、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