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福建農林大學“農旅煥新,育苗筑夢”實踐隊深入著名僑鄉福建省安溪縣,開啟華僑文化探尋之旅。隊員們通過走訪僑聯、學校、古厝、渡口等多地,近距離感受僑胞“愛國愛鄉、回饋桑梓”的赤子情懷,解碼華僑精神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僑心向黨訴衷腸 校館見證報國志
在蓬萊鎮進來成長中心學校,實踐隊與蓬萊鎮僑聯主席柯懷蓮展開深入座談。柯懷蓮詳細介紹了僑聯“橋梁紐帶”的工作性質,重點講述近年來歸僑工作的發展成果:“僅過去三年,我們就幫助200余位僑胞后代完成尋根認親,僑二代、僑三代通過族譜對接、祖厝祭掃,逐漸重拾與故土的血脈聯系。”她提到,僑聯通過舉辦清水祖師文化節、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讓“根文化”成為連接海內外安溪人的精神紐帶。

圖為柯懷蓮主席與實踐隊員面談場景(吳一虹攝)
隨后,實踐隊一行前往安溪八中和梧桐中學,探尋華僑興學助教的歷史印記。安溪八中校園內,嶄新的教學樓與現代化體育館巍然矗立,校方負責人介紹:“學校的每一棟樓、每一間教室,都凝結著僑胞的深情。”據了解,該校由柯寶國、柯保安、柯寶明等多位僑胞累計捐資數千萬元建成,食堂、圖書館等設施均由海外鄉親定向捐助。
在以著名僑領林梧桐先生命名的梧桐中學,隊員們在紀念館內深切感悟其愛國情懷。展陳資料顯示,林梧桐先生作為馬來西亞知名企業家,1951年白手起家創立建發有限公司,1965年在云頂高原打造世界一流度假勝地。事業有成后,他累計向家鄉安溪捐贈4700萬元,不僅創立梧桐中學,還捐建旅游車、體育館、隧道等基礎設施,被福建省政府授予“樂育美才”榮譽稱號。館內一張老照片定格了感人瞬間:林梧桐在父母墓前長跪不起,眼角飽含對故土的眷戀淚水。

圖為梧桐中學陳世燦主任為實踐隊員介紹的場景(吳一虹攝)
古厝渡口述歷史 祖厝深處見精神
午后,實踐隊在蓬萊鎮鎮長李瓊月的帶領下,走進蓬溪村“99間華僑厝”。這片閩南特色建筑群依山而建,燕尾脊、紅磚墻間融入南洋騎樓元素,隊員們實地感受到華僑將異鄉建筑智慧與故土文化巧妙融合的匠心。李瓊月介紹:“這些古厝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僑胞‘落葉歸根’信念的物化象征,如今已成為活化華僑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美濱村千年古渡口,老村長劉景順向隊員們講述了這里的繁華過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古渡口曾是僑胞‘下南洋’的啟航地,也是家鄉物產外銷的黃金通道。”他指著岸邊的古榕樹說:“村里13個姓氏和睦共處,正是因渡口文化孕育的包容胸襟。”隊員們了解到,古渡口見證了無數僑胞背井離鄉的艱辛,也承載著他們回饋桑梓的初心。

圖為老村長劉景順與實踐隊員面談場景(王晶攝)
行程最后一站,實踐隊來到聯中村林梧桐祖厝。這座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筑內,保留著林梧桐先生早年生活的痕跡,燕尾樓的飛檐翹角仿佛訴說著僑胞“走出去”的勇毅與“帶回家”的深情。隊員們在祖厝內看到,林梧桐先生的生平事跡被制成圖文展板,從白手起家到跨國創業,從捐資助學到基礎設施建設,其人生軌跡勾勒出一代僑商的家國擔當。

圖為林梧桐祖厝現場圖(鄭田婧攝)
赤子情懷照振興 僑力涌動譜新篇
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安溪的鄉村振興不僅有僑資澆灌的“物質之基”,更有華僑精神鑄就的“靈魂之脈”。從捐建校舍到文化尋根,從修橋鋪路到產業幫扶,僑胞的赤子之心跨越山海,在故土生根發芽。正如柯懷蓮所言:“當僑二代帶著孩子跪在祖厝前上香時,我們知道,這份愛國愛鄉的精神已融入血脈,成為安溪發展最澎湃的動力。”
如今,在華僑精神的感召下,安溪正以“農旅融合”“文化興村”等路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踐隊指導老師表示:“青年一代應從華僑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讓桑梓情深的傳統薪火相傳,為家鄉發展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