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承載著千年文脈;一群青年,續寫著振興篇章。”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赴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農旅煥新,育苗筑夢”實踐隊,14名隊員帶著“用專業服務基層,以文化浸潤童心”的初心,以“三下鄉”為契機開展支教活動。7月8日,實踐隊在當地青少年成長中心開設茶韻課堂、多元課程,將茶學專業知識與文化傳承使命深度融合,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此次實踐活動并非偶然。作為茶學領域特色高校,福建農林大學始終將“專業服務地方、助力文化傳承”作為育人目標,而蓬萊鎮作為安溪重要茶產區,既面臨著茶文化傳承后繼有人的期待,也存在暑期教育資源短缺、課程形式單一的現實困境。當地青少年成長中心2024年暑期公益課程170個名額“一搶而空”的現象,以及鄉村學校在藝術、勞動教育等領域的資源缺口,都呼喚著更精準、更專業的幫扶。實踐隊的到來,正是高校響應國家政策、對接基層需求的生動實踐。
茶韻為橋,讓傳統文化“活”在課堂“爺爺炒茶時的鍋鏟聲,是茶鄉最動聽的旋律。”在實踐隊開設的“茶韻課堂”上,茶學專業學子用鄉土記憶喚醒孩子們對茶文化的親近感。作為茶學專業學生和課程的核心設計者,她們深知:文化傳承不能停留在書本,必須讓青少年“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

圖為美術手工興趣班孩子關于茶主題的美術創作 吳一虹攝
美術手工課上,茶創專業學生小張以“一壺春茶——安溪鐵觀音”為主題,引導孩子們觀察茶田起伏的曲線、茶器古樸的紋路、茶湯砂綠的顏色。“這不是簡單的畫畫,是讓孩子們把對家鄉的理解和熱愛畫出來。”小張的話道出課程設計的深意。當孩子們用彩筆涂畫出金黃的茶湯、用彩紙剪出茶壺的輪廓時,每一件作品都成了傳統文化的“青春表達”。而文化認同也在畫筆落下的那一刻悄然生長。
圖為茶學專業學生教授學生蓋碗茶藝圖片 王晶攝
茶藝課上,蓋碗的輕旋、茶湯的傾注都成了文化傳承的載體。“溫杯潔具是對茶的尊重,也是對客人的禮貌。”茶學專業學生小宋一邊演示“高沖低斟”的手法,一邊講解茶道中的禮儀。孩子們模仿持碗的姿勢,眼神里滿是專注——這正是文化自信在少年心中扎根的模樣。正如實踐隊隊長所說:“我們教的是茶藝,更是讓孩子們明白,老祖宗傳下來的不僅是手藝,更是‘謙和待人’的處世之道。”
初心如磐,用青春行動詮釋擔當“為什么來支教?”面對這個問題,隊員們的答案驚人地一致:“想讓鄉村的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想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有用武之地。”這樸素的初心,正是“三下鄉”活動的意義所在。
14名隊員中,有半數是第一次走進鄉村。為了設計出貼合當地需求的課程,他們提前研讀蓬萊鎮的教育現狀,參考學校歷年支教經驗,反復打磨教案。茶創專業的同學發揮創意,將茶文化融入創意繪畫中;茶學專業同學帶來了傳統茶藝和新式茶飲的課程;非茶學專業的隊員們則主動“補課”,跟著茶學學子學習基礎茶知識,只為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更專業的引導。“每天備課到深夜,但看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就覺得值。”隊員小周的話道出大家的心聲。
校地同心,共繪文化振興新圖景“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鄉村是文化振興的廣闊舞臺。”安溪茶學院黨委書記黃成茂的話,點明了此次活動的價值。作為學校“專業服務鄉村振興”系列實踐的一環,此次支教既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是校地協同育人的有益探索。
當地政府對實踐隊的到來給予了大力支持,副鎮長李瓊月多次來到課堂,看到孩子們專注學茶禮的樣子,她感慨道:“這些大學生不僅帶來了知識,更帶來了文化傳承的新思路。”而對于孩子們來說,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有家長反饋,孩子回家后會主動給長輩泡茶,還會講“喝茶要懂禮貌”。
支教已經開展5天,隊員們播下的文化自信的種子正在發芽。截至目前,實踐隊已開展課程20課時,覆蓋青少年150余人次,不僅填補了當地暑期教育資源的缺口,更讓茶文化在互動中煥發新生。正如隊員們在總結會上所說:“我們或許不能改變所有,但只要能讓一個孩子認識上、愛上家鄉的茶,這份付出就有意義。”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政府、成長中心相關負責人及實踐隊合影 吳一虹攝
據悉,福建農林大學將持續推動此類實踐活動常態化,讓更多茶學學子走進鄉村。因為他們堅信:文化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的行動。當青春力量扎根鄉土,當專業知識融入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必將更加牢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