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鄉村兒童暑期生活、助力綜合素質提升,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化韻傳槐星火實踐團,于7月7日—11日奔赴槐林鎮,開展“一院一鎮一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以課業幫扶、化學科普、非遺體驗、素質拓展等多元活動,為鄉村兒童打造夏日成長新場景。
課業幫扶:搭建知識成長階梯
巢湖學院化韻傳槐星火實踐團深知知識與興趣對成長的意義,首日便開啟課業幫扶,為后續多元實踐筑牢基礎。每日上午9:00—11:00,實踐團聚焦作業輔導,讓知識答疑更具溫度。志愿者化身為耐心“小老師”,針對數學難題,用生活案例拆解公式邏輯;辨析語文生字時,結合趣味故事講解字形字義 。通過鼓勵孩子主動思考、組隊闖關解題等方式,營造專注輕松的學習氛圍,既幫孩子掃清作業障礙,更引導養成“主動問、自主學”的良好習慣,為知識積累筑牢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輔導小朋友作業 崔柏浩攝
化學探秘:點燃科學好奇火種
7月7日、8日下午,實踐團以“化學實驗 + 科普講解”模式,帶孩子們解鎖科學樂趣。7月7日“神奇的色彩變化”主題實驗中,“藍海沉浮”里溶液酸堿性對顏色的改變、“熒光流星雨”中熒光物質的奇妙反應,讓孩子目不轉睛;志愿者邊操作邊講解化學原理,互動解答“為什么會變色”等疑問,點燃探索熱情。7月8日“彩虹橋”“色素遇上鹽”實驗,孩子們見證液體因密度差形成“彩虹”、鹽粒讓色素擴散速率改變的奇妙現象,還親手操作實驗步驟。實驗后,志愿者結合“酸堿指示劑應用”“分子擴散原理”等知識,解析生活里“花朵變色”“調料混勻”的化學邏輯,讓抽象知識變得直觀可感 。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的一起做實驗 屠金雨攝
非遺傳承:涵養文化審美底蘊
7月9日,實踐團以“漆扇 + 扎染”雙非遺體驗,帶孩子們觸摸傳統文化脈絡。漆扇創作環節,成員化身“漆藝導師”,先講述漆扇從古代宮廷到民間的傳承歷史,再介紹天然漆料、暈染工具用法。孩子們發揮創意,用藍、紫、金等顏料搭配漸變色,在扇面繪制山水、花鳥圖案,導師穿梭指導技法,讓孩子在創作中理解漆藝“自然成趣、慢工出細活”的審美;扎染體驗時,“小導師”用生動故事講解“絞纈”演變,介紹純棉方巾、板藍根染料特性,示范捆扎、夾扎、折疊技法。孩子動手創作時,或折疊出“同心結”紋樣,或用夾子夾出“花瓣”形狀,再將布團浸入靛藍染缸。實踐團成員緊盯浸染時間,講解“氧化發色讓藍色變深”的原理,提醒解開束縛時機。當孩子解開繩結,看到藍白相間、獨一無二的花紋時,驚喜的歡呼里,非遺審美與創造樂趣深深植入心間 。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一起展示扎染成果 袁玲攝
多彩拓展:助力身心全面成長
實踐團同步開展多元素質拓展,為孩子成長注入“心理 + 實踐”雙動力。7月7日“快樂成長小秘訣”心理講座,用“情緒小怪獸”故事、情景模擬游戲,教孩子識別憤怒、焦慮等情緒,掌握“深呼吸冷靜法”“情緒樹洞傾訴法”;折紙飛機活動里,孩子寫下“想當科學家”“希望家人健康”等愿望,放飛承載期待的紙飛機,增添暑期歡樂。針對學習畏難問題,志愿者一對一輔導,分享“錯題本整理法”“分步驟解題法”,幫孩子克服學習恐懼。后續還開展合唱比賽、趣味運動會,“團結協作接力賽”“創意歌曲改編”等環節,讓孩子在實踐中提升心理素質、鍛煉團隊能力,實現暑期成長多維突破。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們講解心理知識 廖榮靜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小朋友折紙飛機 崔柏浩攝
此次實踐,巢湖學院化韻傳槐星火實踐團以知識為橋梁,為槐林鎮兒童拓寬視野、點燃興趣,也讓團隊成員在“教與學”中體悟志愿價值。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鄉村公益,用高校專業力量賦能兒童成長,讓青春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閃光,續寫高校服務社會的溫暖篇章。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的合影 崔柏浩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的合影 楊謝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