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響應“一院一鎮一品”實踐專項號召,巢湖學院“智匯農業,數聯鄉村”智慧農業發展調研團于7月2日踏上前往同大鎮的暑期三下鄉之旅。調研團成員們懷揣著對鄉村發展的熱忱,通過訪談、采訪的方式,深入同大鎮鎮政府、葡萄園、南閘公社、蔬菜種植園、三河古鎮、小滿稻夢空間等地開展調研與參觀活動,旨在探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與未來方向,為鄉村產業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調研團首站走訪同大鎮鎮政府,重點考察智慧農業發展情況。在這里,成員們受到鎮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在鎮政府座談會上,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同大鎮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農業的整體規劃與布局,一是積極推動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如推廣智能灌溉系統、農業物聯網技術等,將智慧農業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二是完善政府支持體系,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農戶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與設備;三是積極探索農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調研團成員還就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等問題與鎮政府工作人員展開深入交流。此次訪談使團隊成員對同大鎮智慧農業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后續實地調研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調研團的第二站來到同大鎮的葡萄園和蔬菜種植園,實地探討智慧農業技術落地應用情況。在同大鎮永安村葡萄園,種植大戶的園主調研團隊展示種植成果。園內主栽夏黑、陽光玫瑰等品種,是“同大葡萄”區域品牌的主力產品。園內鋪設的滴灌管道替代了傳統人工澆灌,水分精準輸送到葡萄根系,既省時省力,又提升了葡萄甜度與產量,助力同大葡萄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通過對園主進行采訪,調研團成員更加深入了解智慧農業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蔬菜種植園,自動滴灌系統和環境監測傳感器,實現了蔬菜種植的精準化管理,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安全性。調研團成員與種植園的技術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了智慧農業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此次實地考察讓團隊感受到了科技為農業帶來的巨大變革。

南閘公社是同大鎮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調研團的第三站來到這里,不僅了解公社的歷史發展脈絡,還對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新使命有了深刻認識。在參觀過程中,公社負責人介紹了南閘公社在新時代如何依托自身資源,探索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如今的南閘公社,在保留歷史建筑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開發一系列鄉村旅游項目,如農事體驗、民俗文化展示、康養路線等。實踐團成員通過與公社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到南閘公社在過去曾是當地重要的生產生活中心,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一位公社工作人員回憶道:“那時候,大家在這里一起勞動、生活,雖然條件艱苦,但充滿了干勁和歡樂。”實踐團意識到,南閘公社具有極高的文化旅游開發價值,可通過打造主題文化體驗項目,讓游客感受獨特的鄉村歷史文化。調研團成員通過與公社工作人員的交流,深入了解農旅融合發展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并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南閘公社的智慧化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調研團的第四戰來到三河古鎮和小滿稻夢空間。三河古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近年來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將智慧旅游與古鎮保護相結合。三河古鎮內,青磚黛瓦的古建筑群靜靜訴說著歲月故事,街巷間零星分布的傳統農具,成為農業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這些古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農耕文明發展的縮影。郵政小巷內,青石板路旁低矮的磚木房屋斑駁滄桑,老式信箱銹跡斑斑,無聲地展現著往昔的生活場景,與現代科技形成強烈反差。在小滿稻夢空間,現場陳列的石磨、碾子等傳統研磨工具,訴說著古老的糧食加工工藝;在入口處,簡化版復興號列車模型尤為醒目;同大鎮特產在屋內有序擺放。最引人注目的是同大鎮稻蝦米展區,通過圖文、實物與影像,全方位展示稻蝦共作模式下稻蝦米的生產成果。調研團成員對稻夢空間的負責人進行了采訪,了解到文旅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動了周邊農業產業的發展。

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巢湖學院“智匯農業,數聯鄉村”調研團通過深入同大鎮的多個地點開展調研和參觀活動,以訪談和采訪的方式,全面了解了智慧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成員們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同時,也深刻體會到科技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未來,調研團將對此次調研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和分析,形成詳細的調研報告,為同大鎮及王家壩智慧農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同時,團隊成員也將繼續關注鄉村振興事業,積極發揮專業優勢,為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同大鎮的智慧農業發展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也將逐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