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能量”社會實踐隊一行15人走進湘西德夯苗寨,以實地考察、親身體驗為主要方式,開展苗族文化專題調研活動。通過觀賞民俗表演、探訪傳統工坊、與手藝人面對面交流等形式,隊員們系統感受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當代傳承活力,為理解民族文化保護的現實意義積累了鮮活素材。
德夯幻境地處湘西武陵山區,依托當地苗族聚居區的文化資源,集中展示了苗族傳統民俗、技藝與生活方式,是湘西苗族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實踐隊抵達后,首先在民俗廣場觀看了一場完整的苗族傳統舞蹈表演。
舞臺上,5名身著傳統苗服的演員依次登場,服飾以靛藍土布為底,領口、袖口繡有幾何紋樣,銀飾在陽光下折射出微光。演員們以肢體為媒介,將插秧、撒谷、織布等苗族日常勞作場景融入舞蹈:俯身時模擬插秧的姿態,揚手時再現撒谷的動作,轉身時展現織布的節奏。這些源于生活的動作編排,不加刻意修飾,卻將苗族與土地相依的農耕文明印記,通過舞蹈自然呈現。表演中段,一名男演員手持蘆笙伴奏,樂聲時而高亢、時而舒緩,與舞蹈動作形成呼應。
表演尾聲,主持人向觀眾介紹:“接下來是苗族踩腳舞,‘踩腳’象征消災祈福,也代表情誼相連,有請大家一起參與。”實踐隊隊員們應聲加入,與演員們圍成圓圈。隨著鼓點響起,大家按照“輕踩對方腳背、再換腳回踩”的規則互動,起初動作生疏,在演員引導下逐漸熟練。圓圈轉動間,隊員們與演員的笑聲交織。隊員們在互動中突破觀賞者身份,以體驗感受苗族民俗文化的內涵。
離開表演區,實踐隊沿石板路走訪了苗鼓展示區及4家傳統工坊。苗鼓展示區陳列著大小不一的苗鼓,鼓身由木頭制成,鼓面蒙著牛皮,邊緣用銅釘固定。苗鼓是苗族重要的樂器,祭祀、節慶都離不開它,不同鼓點有不同含義,比如快節奏代表歡慶,慢節奏用于祭祀。在釀酒工坊苗族手藝人龍師傅熱情接待了隊員們。工坊內靠墻擺放著10余個陶缸,缸口蓋著竹編蓋子,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酒香。“我們的米酒用本地糯米做原料,按蒸米、拌曲、發酵、蒸餾的步驟來,曲是用辣蓼草做的,這是祖上傳下來的法子。”龍師傅邊說邊打開一個陶缸,舀出米酒請隊員品嘗。酒體清澈,入口溫潤,咽下后有回甘。讓隊員們感受苗族飲食文化的特色。扎染工坊內,藍白相間的布匹掛滿墻面,既有未裁剪的坯布,也有縫制成的圍巾、桌布。成品花紋雅致,每件作品都展現手藝人的技藝。苗繡工坊分為展示區與制作區。展示區的墻上陳列著10余件傳統苗服,苗服上,五彩絲線繡出的花鳥、圖騰等紋樣清晰,這些紋樣承載著苗族的歷史與文化。制作區內,一名手藝人正伏案繪制繡樣,這是傳統技藝當代傳承的體現。
此次德夯之行,讓隊員們真切感受苗族文化的多樣魅力。從民俗舞蹈到傳統工藝,苗族文化在傳承中煥發著活力。本次調研加深了隊員們對苗族文化的理解,讓大家意識到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意義。希望通過當代人的努力,將多彩的苗族文化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通訊員 李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