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積極響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由河南科技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風景園林、植物保護等專業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黃河流域(河南段),開展生態文明綜合調研。7月11日,調研團隊深入濟源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圍繞生態修復、濕地保護、植物多樣性等方面展開實地考察與研究,拉開了本次社會實踐的重要序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域,濟源黃河濕地地處河南省西北部,是黃河進入豫西的門戶地帶,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近年來,濟源市深入推進黃河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持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標桿。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濟源黃河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是豫西地區不可多得的生態基因庫。此次調研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通過實地觀察與系統采樣,梳理黃河流域(河南段)代表性植物的分布現狀與保護狀況。
當天,團隊成員分組對濕地周邊不同生態位開展植物物種調查工作,使用專業植物圖譜與分類工具對現場采集樣本進行初步鑒定。從濕地岸邊的挺水植物到林緣地帶的灌木、草本植物,均被細致采集與記錄。部分稀有種還被單獨標注以便后續與相關科研平臺共享數據。
據初步統計,團隊當天采集植物標本超過60種,其中包括典型濕地植物香蒲(Typha orientalis)、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等,以及部分特有耐鹽堿草本植物。部分物種在前期預調研數據中并未出現,顯示出本次調研的系統性與深度。
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關乎環境,更關乎人文。調研團隊在實地考察過程中,特別注重生態文明與區域風土人情的融合觀察。在走訪黃河岸邊村落過程中,成員們與當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在生態保護背景下的生活變化。此外,團隊還調研了當地在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領域的探索與成效,挖掘生態文明帶動地方經濟轉型的典型案例。
為全面掌握黃河流域(河南段)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團隊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價體系,從環境質量、生態修復工程投入、生物多樣性水平、居民生態參與意識等多個維度進行了系統記錄與數據收集。
總體而言,濟源黃河濕地生態文明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水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植物多樣性水平日益豐富。但調研團隊也發現部分區域存在外來植物入侵、濕地邊緣人為干擾等潛在隱患,建議加強生態監測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公眾生態意識。
濟源黃河濕地的調研,既是對自然生態的觀察,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從一株植物的記錄,到一座城市的生態變遷,這場深入黃河流域的調研不僅為生態保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更為青年學子提供了觸碰現實、服務社會的廣闊平臺。接下來的時間里,團隊還將繼續奔赴黃河流域其他典型生態節點,帶著“綠水青山”的理想與責任,繪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