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觀宛陵科創城(攝影:徐夢涵 )
學生采訪企業負責人(攝影:徐夢涵 )
學生參觀安徽銘大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攝影:劉雍卿)
學生參觀宣城規劃館(攝影:劉雍卿)
團隊成員合影(攝影:徐夢涵)
為深入了解家鄉產城融合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強化在外學子與家鄉發展的情感紐帶,激發服務桑梓的熱情,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安徽理工大學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融城創新實踐團的成員們,在指導老師盛蘇山的帶領下走進宣城,以“科創引擎·融合宣城”為主題,以腳步丈量城市發展,以實踐探索產城融合的奧秘,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跡與思考。
探秘:擘畫藍圖強引領,宛城策動科創未來
實踐團隊成員走進宣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平臺,跟隨講解人員的腳步,逐步探索產城融合科技密碼。在智能展廳,隊員們不僅驚嘆于“智造”效率,更從企業技術負責人的介紹中,切身感受到完善產業配套與人才政策如何驅動“產城融合”。詳實的藍圖講解與具體的政策禮包,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政策引領對科創城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用。
隨后,在安徽宇呈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專業人員詳細講解其公司優秀技術實力,作為衛星遙感數據服務提供商和基于人工智能+地圖的軟件服務商,不僅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數據如何成為產城融合的重要紐帶,更讓大數據專業的王同學對家鄉產業水平刮目相看:“這不僅是‘產城融合’的頂層設計,更是向我們學子發出的‘回家邀請函’,讓我看到了未來在家鄉發展的清晰路徑和強大保障。”
講解結束后,團隊采訪人王若曦結合提前準備的采訪稿,邀請企業技術負責人詳細解答了成員有關產城融合的現狀及期望,包括采訪稿的預設問題及現場參觀思考后的疑惑,成員更深入理解融合內涵,收獲滿滿。
實踐:
帶著對政策環境的認知,隊員們深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龍頭——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內,智能機器人精準協作,數字化大屏實時監控全流程,企業負責人自豪地介紹:“我們不僅是生產技術的革新者,更是新質生產力的踐行者。政府打造的優質產業生態和人才政策,讓我們能心無旁騖搞研發、拓市場。”
穿越:文脈鑄魂塑氣質,宣城韻致滋養融合
探訪產業前沿后,文化探索之旅則從另一個維度展現了產城融合的內涵。在宣城市規劃館,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勾勒出宣城城市發展的宏偉藍圖。從產業園區規劃到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無不體現著產城融合的理念,讓同學們看到城市如何因產業而興,產業如何因城市而盛。
走進承載城市靈魂的宣城市博物館,從古樸典雅的徽派建筑、巧奪天工的傳統工藝,到現代時尚的文創設計、活化再生的工業遺址,宣城深厚的歷史文脈與現代活力交織共生,塑造了獨特而迷人的城市氣質。宣城不僅有蓬勃的產業,更有令人心動的文化底蘊和生活韻味。這種“產”有活力、“城”有魅力、“人”有歸屬感的融合狀態,深深觸動學子。
感悟:青春思索,助力產城融合新發展
在實踐活動尾聲的團隊分享會上,多位同學表示,此行最大的收獲是系統理解了宣城推動產城融合的“硬政策”、“強引擎”和“軟實力”,深刻感受到家鄉求賢若渴的誠意與廣闊的發展平臺。
隨著滿載收獲的實踐隊踏上歸程,桑植之情已在心田深植。他們帶走的,是對宣城產城融合藍圖的深刻理解、與本土企業建立的緊密鏈接以及對未來回歸發展的無限憧憬。這趟“三下鄉”之旅,不僅為青年學子描繪了清晰的“歸鄉地圖”,更為宣城市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充滿活力與期待的“青春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