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 “墻上傳承”——湖北建院影動 “湘” 韻社會實踐團用色彩點亮非遺
來源: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影動“湘”韻社會實踐團
七月的湘潭,熱浪翻滾。在升平軒紙影博物館,一群來自湖北建院建筑設計學院影“動”湘韻社會實踐團的年輕人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三下鄉"社會實踐——用墻繪藝術為湘潭皮影戲這項國家級非遺注入新活力。連續的高溫作業,他們不僅完成了主題墻繪,更探索出一條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新路徑。影動"湘"韻社會實踐團成員手持滾燙的顏料盤,在近50℃的墻面溫度下,將湖南皮影戲的"吹胡子瞪眼"、"變鬼臉"等經典表情一筆筆呈現。
(圖為團隊成員與吳升平、退休村長完工合影)
烈日下的文化堅守
清晨五點的鬧鐘響起時,地面已經發燙。團隊成員采用"戰高溫作息表":清晨繪制主體輪廓,正午轉戰室內整理皮影資料,傍晚繼續完善細節。顏料在高溫下快速凝結,他們不得不反復調配;汗水滴在墻面上,就順勢化作皮影老藝人額頭的皺紋。
(圖為團隊調色過程)
"每一筆都要對得起這門技藝。"負責主繪的小張手臂曬脫了皮,卻堅持不用手套,"戴手套就感受不到筆觸了"。團隊成員采用"早五晚九"的工作制,在晨光中起筆,借路燈收工。為精準呈現皮影戲特有的夸張表情,他們反復觀摩演出錄像,甚至跟著傳承人學習操縱技巧。"只有親手擺弄過皮影,才知道'吹胡子瞪眼'時眉毛該翹多高。"團隊成員舉著滿是顏料的調色盤說道。博物館外墻原本斑駁的磚面,如今變成了會"演戲"的舞臺——路過群眾只要掃碼墻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對應墻繪角色的原版皮影戲片段。
(圖為夜間繪畫)
從技藝到文化的深度對話
在創作間隙,團隊走訪了7位周邊鄉親。89歲的非遺傳承人吳老手把手教他們"三根竹棍舞乾坤"的訣竅,團隊成員則用數位板將傳統紋樣數字化保存。這種雙向交流催生了獨特的創作靈感:墻繪既保留皮影的鏤空質感,又融入當代審美線條。更可貴的是,團隊整理出《湖南皮影口述史》初稿,搶救性記錄了正在消失的表演口訣。
從墻面到心間的傳承
墻繪完工后,一場非遺傳承活動在這里悄然展開。清晨的陽光灑在墻面上,幾位家長正帶著孩子模仿墻繪上皮影人物的夸張表情——小男孩鼓起腮幫子學"吹胡子瞪眼",小姑娘則歪著嘴模仿"變鬼臉",歡聲笑語中傳遞著文化的溫度。
團隊成員敏銳捕捉到這一動人場景,立即推出"AR數字影偶"互動體驗。通過手機掃描墻繪,靜態的皮影人物立刻"活"了起來:這項創新吸引了周邊三個村落的村民專程前來體驗,連八十歲的李奶奶都忍不住掏出孫子的智能手機,跟著虛擬皮影學起了經典動作。
(圖為團隊制作的ar影偶呈現圖)
多維度傳播非遺魅力 除實體墻繪外,團隊還制作了《高溫下的非遺守護》紀實短片,真實記錄老藝人手上的老繭與年輕人曬紅的肩膀如何共同托起傳統文化。
(圖為團隊成員烈日下坐高架梯繪制)
當最后一道金邊勾勒完成,升平軒博物館的灰白外墻變成了會"說話"的文化畫卷。路過的村民發現,那些生動的皮影表情仿佛在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又像在向未來招手。"墻繪會褪色,但這份文化記憶已經刻進我們心里。"團隊成員看著自己皸裂的手指說道。此刻,他們用汗水澆灌的文化種子,正在更多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
(圖為影動 “湘” 韻社會實踐團墻繪照)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