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實踐團走進滁州小崗村,探尋紅手印背后的改革精神與奉獻情懷。
陳列館里,三組特殊的紅手印拓片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跨越時代的奮斗故事。1978年,小崗村18戶村民在“生死契約”上按下的紅手印,撕開了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序幕;而沈浩同志扎根小崗村的歲月里,村民們又先后兩次以紅手印挽留他,在他因公殉職后,更以第三次紅手印請求將其骨灰安葬于此,讓他永遠守護這片土地。
2006年底,沈浩首個三年任期屆滿。98顆鮮紅手印出現(xiàn)在遞交給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的挽留信上,十名村民代表專程奔赴省城懇請:“我們離不開沈書記!”這份質(zhì)樸的民意,讓沈浩選擇繼續(xù)扎根。2008年12月,第二個任期將滿時,盡管心疼他長期無法陪伴家人,186顆紅手印依然堅定地表達著村民對他的信任與依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沈浩仍在為小崗村的發(fā)展奔波。
三次紅手印,不僅是小崗村改革發(fā)展的見證,更是一名基層干部初心與擔當?shù)淖⒛_。從分田到戶的“大包干”壯舉,到沈浩帶領村民修路、引資、發(fā)展產(chǎn)業(yè),這些紅手印串聯(lián)起小崗村從貧困走向振興的軌跡,也映照出共產(chǎn)黨人“把群眾放在心上”的赤子情懷。如今,沈浩的故事仍在激勵著無數(shù)基層工作者,他用生命詮釋的奉獻精神,如同永不褪色的紅印,深深烙刻在小崗村的土地上,指引著更多人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