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湖南古丈縣民族中學的物理課堂迎來一場思維風暴。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映紅途”鄉(xiāng)村振興促進團成員張煦涵以一份精心設計的《力學實踐題》為載體,將抽象的物理原理融入湘西生活場景,為鄉(xiāng)村學子架起連通科學與現實的橋梁。
生活化課堂:從扁擔到水庫的力學解碼
張煦涵摒棄傳統(tǒng)題海戰(zhàn)術,創(chuàng)設四重實踐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成年人重力(約600牛),感知人體與重力的關系;分析“啄木鳥尖嘴減小壓強”與“火星車寬輪防陷”的對比案例,理解壓強調控原理;結合火車勻速行駛時乘客跳落原位現象(第7題),揭示慣性定律的奧妙;更以當地水庫壩體設計為引,推演液體壓強隨深度變化的規(guī)律。課堂中,學生手持自制杠桿模型,模擬挑柴、鍘草等農事活動,在操作中領悟“力臂越長越省力”的核心原理。


思維破壁:用物理眼光重構鄉(xiāng)土認知
當討論“鐵路鋼軌為何鋪設枕木”(第33題)時,學生從壓強公式出發(fā),論證分散壓力對保護路基的關鍵作用;探究“堵住船艙破洞所需力值”(第27題)則引發(fā)浮力與液體壓強的激烈思辨。張煦涵巧妙引導:“物理不在遠方——你們家門前的石板路、屋檐下的蓄水桶,都是力學實驗室。”

這堂力學課延續(xù)了“數映紅途”鄉(xiāng)村振興促進團“學科教學鄉(xiāng)土化”的創(chuàng)新基因:當鄒燁用平行線搭建幾何天梯、夏坤榮以扭扭棒激活空間思維之后,張煦涵正用杠桿撬動鄉(xiāng)村科學教育的未來。正如學生在課后感言:“原來阿婆背簍的肩帶寬些更省力,就是物理在說話。”在這片群山之間,科學精神正以最質樸的方式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