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浪潮里,青年接住非遺傳承接力棒
為期7天的“三下鄉”實踐落下帷幕。巢湖學院實踐團隊走進鳳陽縣文化館、博物館,探訪小崗村沈浩紀念館,并與鳳陽花鼓省級傳承人肖慶紅、鳳陽民歌傳承人穆星深度交流,在非遺文化與紅色精神的交融中,收獲三重成長啟示。
在鳳陽縣文化館,肖慶紅講述鳳陽花鼓從“乞討工具”到非遺藝術的蛻變歷程,穆星以《王三姐趕集》的民歌聲韻串聯鄉土記憶。他們的實踐給出鮮活答案:非遺傳承需扎根生活土壤,更需擁抱時代創新。肖慶紅將花鼓改編為校園健身操,穆星組建村民合唱隊活化傳統唱腔——當文化從博物館走入生活場景,才能真正“活”起來。
小崗村沈浩紀念館里,“大包干”精神與沈浩書記“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事跡,與非遺傳承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形成精神呼應。如今的小崗村將鳳陽花鼓、民歌融入文旅體驗,證明紅色精神與傳統文化如同車之兩輪:前者凝聚改革勇氣,后者厚植文化根脈,共同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引擎”。
面對傳承人們“盼年輕血液”的期待,實踐隊員深感使命緊迫。作為新時代青年,創新傳承路徑已刻不容緩——用新媒體記錄淮河大鼓的鼓板節奏,讓鳳畫紋樣走進文創設計,讓非遺在Z世代的創意中煥發新生。
這場實踐讓團隊深刻認識到:非遺是文明根脈,鄉村振興是時代命題。未來,青年學子將以花鼓鼓點為奮進號角,以沈浩精神為前行燈塔,做非遺文化的守護者、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讓傳統與時代在青春實踐中同頻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