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升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7月14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探索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與教育發展的現實路徑”——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神木市大劇院,對神木文投集團藝術團王老師進行了專題訪談,深入發掘“楊家將戰鼓”頻頻出圈背后的“流量密碼”以及“楊家將戰鼓”深厚的精神內涵,“由點及面”,探尋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現實路徑。
圖為王老師與實踐團成員合影 陳靜涵供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體現,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記憶和鮮明的文化基因,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中華民族不竭的精神動力。近年來,神木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工作,各級文旅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命題當中。2025年5月,神木市楊家將戰鼓受中國駐德國法蘭?丝傤I館邀請,赴德國參加“第二屆法蘭克福國際龍舟賽”演出。在大洋彼岸的巴黎街頭,楊家將戰鼓在歷史與時代、世界與民族的對話當中,用慷慨激昂的鼓點打破文化界限,在世界面前奏響了中華文化的“時代強音”。
文化傳承需要“守正”,更需要“創新”。神木文投集團始終把守正作為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把文化創新作為守正的目標和路徑,積極推動“楊家將戰鼓”內容形式轉變和創新,讓“楊家將戰鼓”在新時代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在訪談中,王老師從自己的個人經歷出發,向實踐團成員分享了與“楊家將戰鼓”獨特的文化記憶。首先,王老師向實踐團成員分享了她在表演和傳承“楊家將戰鼓”時遇到的巨大挑戰:“在表演方面,戰鼓的表演不僅有著極強的節奏性,而且融合了喜劇、舞蹈等諸多傳統文化元素,演員們往往需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訓練才能掌握精髓。在傳承方面,需要我們格外注意‘守正’和‘創新’的關系,在保留戰鼓原有氣勢的同時,還需要廣大演員積極探索如何將楊家槍、音樂編排融入到戰鼓表演當中,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申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守住文化傳承的“根”,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圖為王實踐團成員采訪王老師 陳靜涵供圖
習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文化傳承既要體現廣大人民的思想境界,也要完善文化人才培養機制,發揮文化人才在文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據王老師介紹:“‘楊家將戰鼓’背后蘊藏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反映了數千年來植根于中華民族深處的‘忠勇’、‘愛國’精神。”
新時代弘揚“楊家將戰鼓”忠勇、愛國精神,對于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藝術團十分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鼓勵和支持青年群體參與“楊家將戰鼓”表演和文化創新。目前神木文投集團已經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齡僅有25歲的專業化隊伍,這支年輕活潑的隊伍能夠更加精確地把握時代脈搏,為文化傳承和創新貢獻青年力量、青年智慧。
非遺傳承既是時代命題,也是新時代青年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應有之義。廣大青年學生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在歷史與時代的共舞中,用時代語言講好歷史故事,讓非遺文化在時代命題中奏響發展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