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與獨特的魅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古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煙臺理工學院薪傳社會實踐隊于7月12日于青島市城陽區,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緊緊圍繞古琴文化展開。

圖片為孫愷擎老師向薪傳社會實踐隊隊員展示古琴彈奏的指法。國如畫供圖
當日上午,實踐隊邀請到了知名的古琴非遺傳承人——孫愷擎老師,進行了掛牌儀式與座談交流。該基地的設立,旨在為古琴文化在城陽地區的推廣與傳承搭建一個長期穩定的平臺,通過開展各類教學、交流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古琴、愛上古琴。掛牌儀式結束后,實踐隊與當地的古琴藝術家、文化工作者以及古琴愛好者們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座談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古琴文化的歷史淵源、藝術魅力以及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困境。座談會上,大家各抒己見,為古琴文化在城陽的發展出謀劃策。

圖片為薪傳社會實踐隊帶隊老師高健鑫老師與非遺傳承人掛牌儀式合照。邢子涵供圖
孫氏古琴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孫愷擎老師作為孫氏古琴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青島市市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同時也是青島樂炁坊古琴首席斫琴師、青島李滄古琴協會理事,師從上海九派琴院院長梁惠君老師、巫娜老師縵學堂,在古琴領域造詣頗深。

圖片為孫福萬老師為薪傳社會實踐隊隊員介紹古琴制式。閆童威供圖
座談會結束后,孫愷擎老師為隊員們進行古琴演奏技巧的教學。孫愷擎老師詳細講述了古琴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孫氏古琴制作技藝的傳承脈絡,讓隊員們對古琴有了初步而全面的認識。隨后,孫老師教授隊員們學習古琴曲目,從基礎的指法到簡單的旋律,隊員們在悠揚的琴音中感受古琴藝術的獨特韻味。

圖片為薪傳社會實踐隊隊員前往古琴工作室。閆童威供圖
下午,薪傳社會實踐隊在孫福萬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古琴制作工坊。孫福萬老師是孫氏古琴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自幼受祖、父輩教誨,8歲起隨父親制作古琴,成年后總結祖輩制琴經驗,研究出自己的心得,還成立了青島樂炁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作為傳承實踐基地和制作工廠。截至2023年,孫福萬制作有仲尼琴、伏羲琴、風勢琴等古琴46款,還研制成功無琴箱古琴,其款型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多有創新,名下品牌“樂炁坊”被評為青島市市級非遺工坊,2025年,孫氏古琴制作技藝被評為青島市市級非遺項目。在工坊里,隊員們近距離觀察了古琴制作的各個環節,從選材、干燥、刨制,到雕灰胎、打磨、上漆等,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

圖片為薪傳社會實踐隊隊員在孫福萬老師指導下體驗古琴制作過程。王碩供圖

圖片為孫福萬老師介紹古琴制作過程。石子昕供圖

圖片為孫福萬老師介紹古琴制作過程。李佳靜供圖
參觀結束后,隊員們還動手制作了古琴模型,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古琴制作的精妙之處。隊員們分組協作,利用準備好的材料,親自動手制作古琴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大家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琴的結構,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經過一番努力,一個個精美的古琴模型在隊員們的手中誕生。這些模型雖然無法彈奏出音樂,但卻成為了隊員們此次古琴文化探索之旅的珍貴紀念品。

圖片為薪傳社會實踐隊隊員動手制作古琴模型。邢子涵供圖

圖片為薪傳社會實踐隊與古琴非遺傳承人老師合照。陸士哲供圖
此次“三下鄉”古琴文化實踐活動,不僅讓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親身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城陽區的古琴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隊員們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積極傳播古琴文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實踐隊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古琴文化,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片為薪傳社會實踐隊隊員合照。邢子涵供圖
通訊員李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