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赴廈門市“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規劃理念傳承與青年行動實踐隊,分別在廈門市海滄社區和集美社區開展了以“‘一張藍圖繪到底’——廈門城市規劃中的習語實踐”為主題的理論宣講活動。本次宣講旨在向社區居民深入解讀“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的內涵與實踐成效,吸引了300余名居民參與,現場互動熱烈,反響良好。
精心籌備,搭建理念傳播橋梁
上午8時,實踐隊成員抵達海滄社區活動中心。在隊長張寧悅的統籌下,隊員們有條不紊地布置場地:宣傳員汪穎將廈門城市規劃歷程的海報一一張貼在墻上,安全員方淑蕊仔細檢查現場設施確保安全,其他成員則向陸續到場的居民發放精心制作的宣傳手冊與“心動一廈”主題文創袋。手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梳理了“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從提出到實施的關鍵節點,以及對廈門城市面貌、居民生活帶來的改變。
活動現場,印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主題展架與實踐團紅色橫幅相互映襯,既凸顯了活動主題,也展現了實踐團的青春風貌。“為了讓宣講內容更接地氣,我們提前一周就開始準備了。”指導教師張紫琴介紹道。團隊成員不僅研讀了《廈門經濟特區規劃志》等資料,還走訪了廈門市城市規劃館、思明區老城區,收集了大量一手案例,“光是試講就進行了3次,反復打磨語言,確保居民能聽懂、感興趣。”
生動宣講,解碼城市發展密碼
上午9時,宣講正式開始。隊長張寧悅以“老城區的新生”為切入點,講述了思明區老城區在“提升本島”戰略指引下的蛻變歷程。“大家看這組對比圖,5年前這里還是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如今已經變成了集文化創意、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特色街區,既保留了歷史風貌,又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張寧悅指著海報上的圖片說道,“這就是‘提升本島’中‘功能提升’的生動體現——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在保護中發展,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圖為實踐隊隊長張寧悅為居民開展宣講活動(柯羽彤攝)
在講解“跨島發展”部分時,隊員柯羽彤結合海滄新城、集美新城的發展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戰略如何推動島內外公共服務均衡化。“以前島外的居民看病、上學可能要跑到本島,現在醫療、教育等優質資源紛紛落地島外,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老人們就醫也更方便了。”她的話引起了在場居民的共鳴,不少居民點頭表示認同。
臺下,居民們手持宣傳手冊認真翻閱,有的拿出筆記錄關鍵信息,有的輕聲交流身邊的變化。“你看這個手冊做得真細致,連我們小區附近的公園改造都提到了!”一位居民指著手冊上的“海滄湖公園升級工程”介紹頁,向鄰座分享自己的發現。
互動交流,共話城市美好未來
宣講結束后,進入互動環節。居民們踴躍提問,現場氣氛熱烈。“我家住在海滄,感覺這幾年交通方便多了,但高峰期還是有點堵,未來跨島交通還有什么規劃嗎?”一位大叔問道。隊員陳建杰結合收集到的資料回答:“根據規劃,未來廈門將進一步完善地鐵網絡,新增幾條跨島線路,比如地鐵6號線二期將連接海滄與集美,還有第二東通道的擴建工程也在推進中,這些都將有效緩解跨島交通壓力。”
“原來我們身邊的變化都是‘一張藍圖’指引下的成果!”聽完解答,一位住在海滄十年的阿姨感慨道,“難怪這幾年感覺生活越來越方便,規劃真是為老百姓著想!”居民們的積極反饋也讓實踐隊成員備受鼓舞。
為了更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團隊還設置了“我心中的廈門規劃”意見征集環節。居民們在問卷上寫下對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期待,隊員們將整理這些建議并反饋給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這種‘接地氣’的互動特別好,讓我們從‘聽規劃’變成了‘參與規劃’。”參與問卷填寫的林女士說道。
圖為居民填寫意見征集問卷(柯羽彤攝)
雙城聯動,延續規劃傳播熱度
下午2時,實踐隊馬不停蹄前往集美社區開展第二場宣講。宣講員柯羽彤以“集美新城:跨島發展的教育樣板”為主題,結合集美大學城的擴容升級、杏錦路學校等新建校案例,講述了島外教育資源從“補短板”到“提質量”的跨越。“現在集美新城的教育配套越來越完善,我的孫子去年就在家門口的新學校入學了,師資和硬件都不比本島差!”一位退休教師激動地分享道。
兩場宣講中,實踐團共發放宣傳材料600余份,回收有效問卷287份,收集居民建議132條。海滄社區主任王主任評價道:“這樣的宣講很有意義,讓居民了解城市發展的‘大藍圖’,也讓我們基層工作更有方向。希望未來能和實踐團開展更多合作。”
青春踐行,續寫規劃傳承新篇
活動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圍坐交流,復盤時的眼神里滿是收獲的光亮。“當居民指著手冊說‘這就是我家附近的變化’時,我突然懂了‘規劃為民’的分量。”隊員柯羽彤摩挲著問卷上的字跡,語氣里帶著新的思考,“原來我們講的‘藍圖’,是他們實實在在的生活圖景。”
指導教師張紫琴看著整理好的287份問卷,指尖劃過“希望增加社區養老站點”“優化晚高峰公交班次”等建議,感慨道:“這場宣講不止是傳遞理念,更搭建了‘規劃者—建設者—受益者’的情感橋梁。青年們從‘讀規劃’到‘講規劃’再到‘聽民意’,完成了對‘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度踐行。”
從海滄的紅磚厝到集美的嘉庚樓,從宣講臺的青春聲浪到居民筆下的民生期待,這場跨越島內外的實踐,既是對廈門城市規劃理念的生動傳播,更是青年一代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時代作答。當青春力量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藍圖,終將在無數個“今天”的堅守中,繪就成未來廈門更動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