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2025年7月16日,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綦水啟源,蒙趣化行”志愿服務團隊走進綦江九龍社區,在喧鬧的院壩里搭起了一座科學與夢想的橋梁。這場別開生面的科技節,以實驗展示、科普講座和反詐宣傳為紐帶,讓孩子們在觸摸化學反應的奇妙中,悄然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更讓“少年夢”與“科技夢”、“中國夢”在夏日陽光下產生了溫暖的共振,為基層科普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圖為院壩里的科技節小朋友與志愿者的合照 吳思逸攝
活動伊始,志愿者團隊率先開展了反詐宣傳主題講座,講座以“揭穿騙子的化學魔術”為核心,志愿者通過直觀演示,拆解“點石成金”的經典騙局。兩塊看似無異的石頭被放在桌上,一塊經砂紙打磨后露出紅色內里,另一塊則始終保持金黃。志愿者解釋,這是騙子利用鍍金技術制造的假象,就像給普通石頭穿了件金色外套,并非真正的“點石成金”。在“神奇水”實驗環節,兩瓶外觀相同的液體引發孩子們好奇。志愿者介紹,其中一瓶被標注為“富氫水”,宣稱有治病功效且售價高昂,另一瓶則是普通純凈水。通過現場滴入檢測試劑,兩瓶液體均未出現特殊反應,直觀證明二者成分并無差異,所謂“治病功效”只是虛構的噱頭。在詳細講解化學詐騙案例后,志愿者們貼心地給出了一系列實用的防詐騙措施。他們教導小朋友們,面對各類看似誘人的“科學產品”宣傳,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勿輕信。購買產品前,應先咨詢專業人士或權威機構,核實產品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不要隨意透露個人信息,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中,避免因信息泄露而陷入詐騙陷阱。若遇到可疑情況,要及時告知家長或老師,必要時撥打報警電話。這種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方式,不僅幫孩子們練就了“火眼金睛”,更讓他們懂得:科學不是遙不可及的公式,而是守護生活的實用智慧。

圖為志愿者進行反詐宣傳主題講座 吳思逸攝
講座結束后,備受期待的化學實驗環節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實驗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火焰掌、水精靈、墨韻茶香、漆扇、水火箭、焰色實驗、鐵粉煙花、生氣的河豚、彩色噴泉、星星彩光燈、煙霧泡泡、藍曬實驗等多個項目,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帶領孩子們深度探索化學的奧秘,踐行“寓教于樂”的科普理念。
在進行火焰掌實驗時,當“火焰掌”的幽藍光芒在院壩中央亮起時,小朋友們瞬間不淡定了,發出來尖叫。手掌蘸過特制溶液后輕輕劃過打火機,一團火焰在掌心騰起又瞬間熄滅。志愿者一邊展示一邊解釋道“這不是魔法,是酒精蒸汽在燃燒,溫度其實很低。”,志愿者笑著張開手,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雖然小朋友們都非常的害怕,但是在志愿者的鼓勵下還是勇敢的接受了挑戰,火焰在小朋友的手中燃燒,親身體驗化學反應的奇妙,在歡聲笑語中深化對科學的認識。

圖為小朋友玩火焰掌吳思逸攝
在“水精靈”制作區,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志愿者將一種白色粉末倒入水中,輕輕攪拌后,水中逐漸出現了五顏六色、晶瑩剔透的“水精靈”,它們在水中搖曳生姿,宛如夢幻般的精靈。小朋友們興奮地圍在實驗臺前,好奇地觀察著這一神奇變化。志愿者介紹,這些“水精靈”是由海藻酸鈉與鈣離子發生反應形成的凝膠,通過控制反應條件和添加不同色素,就能制作出各種顏色和形狀的“水精靈”。小朋友們被這奇妙的化學反應深深吸引,紛紛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參與制作。
漆扇繪制環節里,孩子們的想象力徹底放飛。志愿者提前準備好天然生漆、礦物顏料及素面木扇,活動開始后先演示漆料調配方法,講解生漆氧化成膜的化學特性。孩子們按步驟操作,用骨膠固定扇面,取赭石、石綠等顏料在調色盤里混合。有的模仿志愿者繪制的山水紋樣,有的憑想象畫下田間稻穗、枝頭蟬鳴,在實踐中體會化學與傳統工藝的融合之美。

圖為小朋友展示親手做的漆扇吳思逸攝
水火箭發射環節堪稱全場焦點,志愿者們為小朋友們詳細講解了水火箭的制作原理和發射方法,并現場演示了水火箭的發射過程。只見水火箭在高壓氣體的推動下,如離弦之箭般沖向天空,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后緩緩落下。小朋友們興奮地歡呼雀躍,眼神中充滿了對科學探索的渴望。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小朋友們分組動手制作水火箭,他們齊心協力,認真組裝每一個部件,然后滿懷期待地進行發射。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水火箭成功升空,小朋友們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的笑容,深刻體會到科學探索的成就感。

圖為志愿者向小朋友演示水火箭吳思逸攝
藍曬實驗的作品在夕陽下漸漸顯影,孩子們把樹葉、昆蟲標本壓在涂了感光劑的紙上,經過陽光暴曬后,白色的相紙上浮現出深藍色的輪廓。每片葉子的紋路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夢想都獨一無二,但合在一起,就是咱們國家的樣子。

圖為小朋友展示藍曬作品吳思逸攝
此外,焰色實驗中五彩斑斕的火焰、鐵粉煙花綻放的絢麗光芒、“生氣的河豚”奇妙的形態變化、彩色噴泉的壯觀景象、星星彩光燈閃爍的夢幻效果、都讓小朋友們目不暇接,沉浸在化學的奇妙世界中。志愿者們在現場耐心地為小朋友們講解每個實驗的原理和操作步驟,鼓勵他們積極提問、大膽嘗試,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動手能力,將科學精神融入互動體驗的每一個環節。

圖為志愿者帶領小朋友們做彩色噴泉實驗

圖為小朋友們做星星彩光燈實驗蕭佳欣攝
活動接近尾聲,小朋友滿眼都是對此次院壩里的科技節的不舍,他們的眼睛里裝著比星光更亮的東西。這場沒有華麗舞臺的科技節,卻讓科學的種子在泥土里生了根。當孩子們知道“富氫水”的真相時,他們學會的不僅是防騙,更是用理性守護生活的勇氣;當親手制作的水火箭升空時,他們觸摸的不僅是塑料瓶,更是夢想的質感。正如志愿者所說:“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顆種子,科學給它陽光,它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而無數這樣的幼苗匯聚起來,終將成為支撐中國夢的森林。在綦江九龍社區的這個夏日,科學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指尖躍動的火焰、瓶中綻放的彩光、天空劃過的火箭。這些真實可感的瞬間,正在悄悄改變著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科學可以如此有趣,夢想可以如此具體,自己與那個叫做“中國夢”的宏大愿景,距離也如此之近。
此次院壩科技節活動,是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下鄉”實踐育人的生動實踐。團隊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將化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實驗展示,把反詐宣傳融入趣味互動,既播撒了科學種子,又筑牢了安全防線。未來,學院將持續發揮專業優勢,組織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科普活動,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