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白云區,有一座宛如歷史明珠般的古村——鴉崗村,它靜靜地矗立在時光長河中,憑借著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源遠流長的龍舟文化聲名遠揚。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龍舟文化所浸潤,古老的傳說和熱烈的競渡場景交織成一幅獨特的畫卷。
鴉崗村村口+俞安紳攝
在這片被龍舟文化深深滋養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蔡濠聲的青年。他自幼就被鴉崗村濃厚的龍舟氛圍所熏陶,二十出頭時,青春的熱血讓他毅然追隨前輩的腳步,加入了鴉崗村龍舟隊,從此開啟了一段充滿艱辛與榮耀的劃龍舟征程。
作為鴉崗村龍舟隊的一員,蔡濠聲與龍舟相伴已逾十載。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龍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比賽龍舟決賽的賽場上,他代表廣東省男子龍舟隊出戰。那是一場高手云集的較量,但蔡濠聲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與隊友們的默契配合,最終斬獲三枚金牌。
今日,我們的三下鄉團隊懷揣著對龍舟文化的熱愛和對蔡濠聲的敬意,有幸前往白云區龍舟基地參觀,并對這位在眾多龍舟賽事中載譽而歸的蔡濠聲進行了專訪。
白云區龍舟基地+俞安紳攝
當我們踏入白云區龍舟基地,滿墻的獎杯瞬間映入眼簾,那璀璨的光芒令人震撼不已。玻璃櫥柜里,一座座獎杯整齊地排列著,它們形狀各異,每一座都承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有的獎杯見證了團隊在全國大賽中的奪冠時刻,有的則記錄了他們在地方賽事中的精彩表現。這些獎杯仿佛在訴說著龍舟隊一路走來的輝煌戰績,每一個獎杯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龍舟隊所獲獎項+俞安紳攝
“我像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開始劃龍舟了,起初只是隨便劃著玩,后來慢慢才取得了成績。”蔡濠聲一邊為我們講述獎杯背后的故事,一邊陷入了對初涉龍舟時光的回憶。那時的他,對龍舟充滿了好奇和熱情,雖然技術并不嫻熟,但每一次劃槳都充滿了快樂。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龍舟的熱愛越來越深,也逐漸認識到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成績,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基地內放置的龍舟頭+俞安紳攝
然而,每一位運動員的榮譽都來之不易,耀眼成績的背后是鮮為人知的汗水與付出。“我每天都會來訓練,人多的時候,就劃標準龍(舟)和傳統龍(舟);人少的時候,我就獨自劃單人龍(舟),每天都要劃十來公里。”蔡濠聲平靜地說道,語氣中卻透露出一種堅韌。標準龍舟和傳統龍舟需要團隊的默契配合,每一個隊員都要在有限的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而單人龍舟則更加考驗個人的技術和耐力。“除了訓練劃龍舟,我每天都會跑步,鍛煉下肢力量,劃龍舟下肢力量很重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刻苦訓練,讓蔡濠聲擁有了壯碩的體格,他的肌肉線條如同雕刻一般,充滿了力量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都化作了櫥柜里熠熠生輝的獎杯。
龍舟隊所獲獎項+俞安紳攝
在訪談中,當被問及“作為龍舟隊員和龍舟精神的傳承者,您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們傳承和發展鴉崗的龍舟文化與精神?”時,蔡濠聲認真地思考了片刻,然后回應道:“現在龍舟比較普及,不像以前,只有端午節才會劃。因此,要多開展一些比賽,讓孩子們也體驗一下,豐富孩子們的課外活動。小學的孩子,可以帶他們玩一下手工,比如模型制作。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帶他們到水上體驗一下,感受劃龍舟的氛圍。”“可以帶他們過來我們龍舟基地參觀一下,看看我們拿了那么多獎,把他們吸引進來。”蔡濠聲笑道。
蔡濠聲正在接受實踐隊隊員采訪+俞安紳攝
如今,由于受傷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考量,蔡濠聲逐漸從龍舟隊主力位置上退了下來。但他對龍舟的熱愛并沒有絲毫減退,他依然關注著龍舟隊的發展,關心著每一位隊員的成長。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除了蔡濠聲,龍舟隊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鮮血液。“之前是因為受傷劃不了,現在還要兼顧工作,精力可能無法完全放在龍舟隊了。而且有這么多年輕人出來,也該給他們機會。”蔡濠聲坦然地表示。他今年向教練推薦了一位年輕人參加今年的十五全運,而代表廣東省出征的龍舟隊,也在剛剛結束的十五全運群眾比賽龍舟決賽中再獲金牌。
蔡濠聲向實踐隊成員講述+俞安紳攝
采訪結束后,受蔡濠聲這位龍舟隊隊員的啟發,結合鴉崗村濃郁的龍舟文化氛圍,我們三下鄉團隊在鴉崗村面對小學生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龍舟文化宣傳活動。我們采取“學”與“玩”的方式,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的小朋友了解龍舟文化,感受龍舟精神的魅力,讓這份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化傳承下去!
采訪結束后,蔡濠聲與實踐隊隊員合影留念+俞安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