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燕趙大地,文脈流淌,古韻新生。近日,由我校聯合組建的“薪火相傳”文化實踐團,分赴石家莊、承德、邯鄲等地開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以“挖掘文化根脈、創新傳承形式、培育傳承力量”為宗旨,通過田野調查、技藝研習、文化展演、教育普及等方式,深入探尋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用青春力量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田野調查溯根源搶救文化珍貴遺產
“這些老手藝要是沒人管,過幾年可能就真的消失了。”在承德市隆化縣,看著滿族剪紙傳承人手中逐漸成形的窗花,實踐團成員小李不禁感慨。河北作為文化大省,擁有長城文化、燕趙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態,境內散落著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但部分項目面臨傳承斷代的困境。
實踐團對評劇、皮影戲、武強年畫、蔚縣剪紙、唐山皮影、井陘拉花等18項非遺項目開展系統性調查。志愿者們頂著酷暑走訪民間藝人,用文字、影像、錄音等手段,詳細記錄技藝流程、歷史淵源和傳承現狀。在邯鄲永年區,團隊對國家級非遺“永年鼓吹樂”進行全譜系記錄,整理樂譜,錄制演奏視頻20小時,搶救性保存了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形式。
創新轉化賦新能活化傳統文化資源 在石家莊井陘縣,實踐團與拉花傳承人共同創作融合現代舞蹈元素的新派拉花表演,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時代主題融入傳統舞蹈;在邯鄲峰峰礦區,實踐團利用3D建模技術對磁州窯傳統紋樣進行數字化保存,協助當地瓷窯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茶具套裝,使古老瓷藝煥發新生。
“大學生們帶來的新思路,讓我們這些老匠人打開了眼界。”從事磁州窯燒制40余年的劉師傅拿著新設計的瓷器樣品說。實踐團還聯合地方文旅部門舉辦“非遺創新成果展”,集中展示20余項文化創新實踐成果,吸引上萬名群眾參觀,有效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薪火相傳育新人播撒文化傳承種子 “老師,這個臉譜的顏色有什么講究嗎?”在邯鄲市小學的傳統文化課堂上,孩子們對京劇臉譜表現出濃厚興趣。實踐團深知,文化傳承的關鍵在人,尤其要從青少年抓起,為此專門設計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
實踐團開設“非遺小課堂”,志愿者們化身文化老師,通過“理論講解+動手實踐”的方式,教授孩子們學習剪紙、泥塑、戲曲等傳統技藝。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開發“傳統文化分級課程”:為小學生設計趣味年畫填色、簡易剪紙等課程;為中學生開設傳統建筑鑒賞、非遺故事匯等專題講座。累計開展文化課堂10余課時,覆蓋學生400余人次。
活動結束時,實踐團成員在總結中寫道:“三下鄉實踐讓我們明白,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態基因。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讓這些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從長城腳下到渤海之濱,從太行深處到平原鄉村,實踐團的足跡遍布燕趙大地。這場以青春之力守護文化根脈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更在青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正如實踐團旗幟上的標語所言:“青春守護文明根脈,匠心傳承千年文脈”,這份堅守與擔當,正在燕趙大地上書寫著文化傳承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