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踐行和發揚雷鋒志愿服務精神,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項目組走進神木市張王莊村互助幸福院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實踐隊員們以實際行動為老人送去關愛,扎根基層汲取智慧,在奮斗中踐行初心與使命。
中國共產黨與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與張王莊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書記的對話中,項目小組了解到了張王莊村的基本情況:張王莊村由張村和王村兩村結合而成,本村經濟發達,神木地區煤礦資源豐富,經濟較為發達。鄉村骨干力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村內留守老人較多。張王莊村在政策的要求與村民的真切需求下,設立了互助幸福院。
圖為幸福互助組的標語 陳靜涵攝
“一個為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這其中內涵的要求便是推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將更多的發展成果惠及老年人。張王莊村積極相應政策,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建成互助幸福院,并且不斷探索其治理模式。幸福互助院堅持張村和王村各管各村,各自供餐,維護了良好的秩序。這種“村辦村管”的養老模式在政府資金扶持與村集體自主運營的雙重保障下,形成了“自我服務、互助共濟”的特色機制。
圖為互助幸福院的菜單 陳靜涵攝
幸福互助院分為張村和王村兩個小組,老年人年齡在65-80歲之間,為老年人提供差異性服務。每日菜單由營養師專門設計,葷素搭配,營養美味有個性,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部分老人長期食用剩飯的生活習慣,老年人在此吃得營養又幸福。這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還減輕了子女贍養父母不到位的心理負擔。幸福互助院的人文關懷也溫暖人心,逢年過節還會準備餃子宴、長壽面,老人們圍坐吃飯比在家還熱鬧。
幸福互助院不僅滿足了老年人的的物質需求,還著力于溫暖老人的精神家園。每逢節假日,村委會代表們會一起和老人們吃飯,熱鬧紅火的場景驅散了老人們內心的孤獨,笑容洋溢在他們的臉上。老人們自編自演秧歌、小品等節目,村民自發組成的15-20人志愿服務隊負責場地布置與后勤保障。這種“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模式,使幸福互助院的養老體系得到了發展與完善。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項目組團隊在張王莊村開展了助老服務,獲得村民廣泛認可。學生開展“銀齡數字課堂”課程教學,包含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的基礎軟件,進行防詐騙的宣講、在和老人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小縣城的發展故事,為新時代把握地方歷史發展脈絡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與實踐團隊的對話中,王書記提出了幾點對于新時代青年的期待:行穩致遠,開拓進取。發展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敢于創新,才能走出一條適合本村的振興之路;知行筑夢,青春耕新。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的智慧和活力,希望大學生們能走進鄉村,把所學知識與農村實際結合,在實踐中成長,為鄉村注入新動能。
當互助養老的傳統智慧遇到生機勃勃的青春力量,當政策扶持與集體智慧相結合,便會碰撞出火花,為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暑期社會實踐團在“三下鄉”中踐行了社會責任。隊員們用實際行動傳遞愛心,弘揚了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躬身實踐,觸摸生命的溫度與厚度,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與社會擔當。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本次社會實踐經歷將成為實踐隊員心中光輝永存的美好回憶,這團在鄉土間點燃的星火,必將熔鑄成實踐隊員畢生的信念燈塔,以熱愛為焰、知識為薪,永遠奔赴在為生命微光驅散陰霾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