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博物館:追溯黃梅戲的歷史源流
安慶博物館始建于1978年,集文物征集、收藏、保護、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體,是全面反映安慶地區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唯一一家國字號黃梅戲專題博物館。踏入館內,就仿佛開啟了一場時空穿越之旅,每一件展品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訴說著這座城市與黃梅戲的不解之緣。
在黃梅戲專題展區,一份1948年的《天仙配》手抄本格外引人注目。泛黃脆弱的紙頁,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記錄著幾代藝人對這一經典劇目的打磨歷程。其中“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這句傳唱至今的經典唱詞,據講解員介紹,至少歷經了七次精心雕琢。從最初的雛形到最終的經典呈現,每一次修改都凝聚著藝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觀眾審美需求的洞察,體現了黃梅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
展柜中,300余件展品有序陳列,從民國時期印制粗糙卻充滿時代印記的戲單,上面標注著演出時間、地點和劇目,能讓人想象當時戲迷們奔走相告、趕赴劇場的熱鬧場景;到改革開放后黃梅戲在各類賽事中斬獲的獲獎證書,彰顯著這一劇種在新時代的藝術成就與影響力,系統地展現了黃梅戲從萌芽到繁榮的百年發展脈絡。早期的黃梅戲道具簡單質樸,反映出其誕生于民間、生長于鄉野的草根特性;而后期精美的戲服、頭面,刺繡精致、配飾華麗,見證了黃梅戲逐漸登上大雅之堂,藝術表現力不斷豐富和提升的歷程。這些展品不僅是黃梅戲發展的實物例證,更是其藝術內涵不斷豐富、文化價值日益凸顯的生動詮釋。
除了這些靜態展品,博物館還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影像資料展示了黃梅戲不同歷史時期的表演片段。從早期舞臺上略顯青澀但充滿生命力的演繹,到現代舞臺上融合了燈光、舞美等多元元素的精彩呈現,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黃梅戲在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上的演變。此外,館內還設有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以在這里穿上戲服,模仿黃梅戲經典動作,沉浸式感受黃梅戲的獨特魅力,拉近了普通觀眾與這一古老劇種的距離。


安慶紀念館:探尋黃梅戲的文化根基
慶紀念館,作為承載安慶城市記憶與文化底蘊的重要場所,也蘊含著豐富的黃梅戲文化元素。它坐落于城市的核心區域,建筑風格古樸典雅,與黃梅戲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氛圍相得益彰。
館內的“戲曲之鄉”展廳,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的場景復原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深入剖析了黃梅戲與安慶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系。通過3D全息投影技術,生動再現了1950年代安慶街頭的戲曲表演場景:熱鬧的集市中,臨時搭建的戲臺上演員們唱念做打,臺下觀眾們或站或坐,臉上洋溢著陶醉的神情,吆喝聲、叫好聲此起彼伏,讓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戲曲繁榮的黃金時代。這一場景不僅展示了黃梅戲曾經作為安慶市民主要娛樂方式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其在民間的深厚群眾基礎。
在文化溯源部分,紀念館通過展示安慶地區的方言特點、民俗風情、民間傳說等內容,揭示了黃梅戲誕生和發展的文化土壤。黃梅戲的唱腔和念白深受安慶方言的影響,獨特的發音和語調賦予了黃梅戲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韻味。同時,安慶地區豐富的民俗活動,如廟會、節慶等,為黃梅戲的演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促進了其在民間的傳播和發展。此外,當地的民間傳說、故事等也為黃梅戲的劇本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許多經典劇目都取材于這些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體現了黃梅戲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為了讓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黃梅戲文化,紀念館還設置了多個體驗區。在“戲曲基因檢測”區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分析參觀者的方言發音特點,追溯其與戲曲的地緣關聯。這一創新的體驗項目不僅激發了參觀者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也為黃梅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在戲曲服飾體驗區,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試穿精美的黃梅戲戲服,感受其獨特的工藝和文化內涵。穿上戲服的那一刻,仿佛化身為戲中的角色,更能體會到黃梅戲所蘊含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黃梅戲藝術中心:見證黃梅戲的創新變革
黃梅戲藝術中心,是安慶市為推動黃梅戲發展而打造的現代化文化場館,也是黃梅戲創新與發展的前沿陣地。這里不僅擁有先進的演出設施,還設有數字化實驗室、創作工作室等,為黃梅戲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持。
走進數字化實驗室,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令人眼前一亮。AI技術的應用,使得普通人的清唱能夠自動匹配專業的黃梅戲伴奏,即使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音樂愛好者,也能在短時間內體驗到演唱黃梅戲的樂趣。VR設備更是創造了沉浸式的戲曲體驗場景,戴上設備,體驗者仿佛置身于黃梅戲的經典劇目舞臺之上,與演員們一同唱念做打,感受戲曲表演的獨特魅力。這種創新的體驗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年輕觀眾對黃梅戲的興趣,據藝術中心負責人介紹,自數字技術應用以來,年輕觀眾的參與度提升了40%。
在創作工作室,一批年輕的戲曲創作者們正在努力探索黃梅戲的創新表達方式。他們將現代音樂元素、舞蹈形式和舞臺設計理念融入黃梅戲創作中,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例如,在新編黃梅戲《新天仙配》中,創作者大膽采用了電子音樂和現代舞蹈元素,重新演繹了這一經典神話故事。電子音樂的節奏韻律與黃梅戲的悠揚唱腔相互交織,現代舞蹈的動感活力與傳統戲曲的身段動作巧妙融合,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享受。這種創新不僅吸引了年輕觀眾的目光,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為黃梅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黃梅戲藝術中心還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黃梅戲的傳播與推廣。通過制作短視頻、直播演出等形式,將黃梅戲的精彩片段傳遞給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在短視頻平臺上,一些黃梅戲經典唱段的短視頻獲得了數百萬的播放量和大量的點贊評論,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這些創新舉措,使得黃梅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逐漸打破了傳統戲曲與年輕觀眾之間的隔閡。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堅守黃梅戲的傳承使命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安慶市黃梅戲一團、二團,1982年改名安慶市黃梅戲劇院,它是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基地,承載著黃梅戲藝術薪火相傳的重任。
走進劇院后臺,便能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和傳承精神。00后學員們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刻苦練習著黃梅戲的基本功。水袖功是黃梅戲表演中極具特色的技藝之一,學員們需要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水袖的舞動技巧,使其能夠在表演中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意境。每一次甩袖、收袖,都需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練習才能做到行云流水、恰到好處。除了水袖功,學員們還需要練習唱腔、身段、臺步等基本功,每天的訓練時間長達10小時。盡管訓練過程艱苦,但這些年輕的學員們懷揣著對黃梅戲的熱愛和對傳承使命的擔當,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劇院的排練廳里,演員們正在為當晚的演出緊張排練。從一招一式的打磨,到一顰一笑的揣摩,演員們全身心投入,力求將每一個角色都演繹得淋漓盡致。當晚,大學生團隊觀看了經典劇目《女駙馬》的演出。舞臺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他們的唱腔婉轉悠揚,字正腔圓,將黃梅戲獨特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身段動作優美流暢,一招一式都蘊含著深厚的戲曲功底;表情細膩生動,能夠準確地傳達出角色的情感變化。尤其是飾演女駙馬馮素珍的演員,以其精彩的表演,將馮素珍的聰慧、勇敢和堅韌展現得入木三分,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了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之中。
在傳承方面,劇院不僅注重培養年輕演員,還積極開展戲曲普及教育活動。定期組織戲曲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為學生和市民們舉辦黃梅戲講座、培訓課程和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戲。此外,劇院還與專業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觀劇感悟: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之思
觀看完《女駙馬》的演出后,“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團隊的成員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場演出不僅讓他們領略到了黃梅戲的獨特藝術魅力,也引發了他們對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的深入思考。
黃梅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影響,傳統戲曲面臨著觀眾老齡化、傳承斷層等嚴峻挑戰。盡管安慶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實施“黃梅戲振興計劃”,加大對黃梅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力度,但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仍任重道遠。
從六位大學生的調研視角來看,黃梅戲的傳承需要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黃梅戲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保護好傳統劇目和表演技藝,讓黃梅戲的原汁原味得以傳承。另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探索與現代科技、文化元素的融合,創新表演形式、傳播方式和創作內容,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例如,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戲曲體驗,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黃梅戲文化,創作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等。
此外,黃梅戲的傳承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對黃梅戲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文化機構和藝術院校應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媒體應加強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普通民眾也應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到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中來。
此次“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團隊的安慶之行,是一次對黃梅戲文化的深度探尋,也是對傳統戲曲傳承與發展的青春助力。六位大學生用腳步丈量文化脈絡,用眼睛觀察傳承現狀,用思考探索創新路徑,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黃梅戲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續寫其輝煌的篇章。
圖:彭欣語
文:左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