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各地紛紛因地制宜,啟動特色發展戰略賦能鄉村振興,提高人民福祉。為深入貫徹農業農村部《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探索新時代視角下鄉村振興發展的獨特模式,7月,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陜西榆林神木市,對麟州街道張王莊村的黨支部書記進行了訪談,了解村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所走的發展路徑,探討養老互助模式自建立以來的機遇與挑戰,為大學生的返鄉創業提供思路與指導。
實踐團首先來到了張王莊村黨支部辦公室,王書記熱情接待了成員們,并進行了深度的訪談。在采訪過程中,書記向實踐團介紹了張王莊村的農戶數量、土地面積、毗鄰社區等,對張王莊村的現有情況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從談話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過去村內的資金收入大部分來源于實體酒店商鋪的租賃,村民勤勉上進,積極利用煤礦優勢資源發家致富,總體經濟情況較為理想,但在這樣的發展之下,仍存在后勁不足的問題。古有“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今有干部之愛民,亦為之計深遠。在中央的教育與引導下,干部們深刻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019年帶領村民將280畝低產林改造成經濟林,2021年又開始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建成多座大棚,種植西紅柿、油桃、櫻桃、黃瓜等多種果蔬,為村民創造更高的經濟收益。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黨支部書記 陳靜涵供圖
對于果園的收益模式,實踐團成員與書記進行了進一步的溝通與了解,書記提到,選擇這樣一條“農旅融合”的路徑是必要而有用的,這條道路直切村莊低產類發展需求。轉型發展初期,張王莊村開地并由農業局種植樹木,后期再轉由村莊自行管理。現在,張王莊村將果園承包出去,交由專業人員管理,發展園內采摘以吸引游客,促進果園長效發展盈利。
圖為支部書記在大棚內向實踐團介紹果蔬 陳靜涵供圖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為響應政府經濟要求,同時滿足張王莊村自身的真切需求,除為果農創收外,村干部們還積極探索養老互助模式,打造了互助幸福院這一特色機構。王書記帶領實踐團成員前往互助幸福院,親身感受幸福院內的環境與設施。書記特別介紹,為保障老人飲食均衡健康,也為讓許多在外務工的子女安心、放心,院內每周菜譜都會調整,努力為老年人提供種類多、品質高的飯菜,助力打造幸福晚年生活。
圖為實踐團成員翻看互助幸福院每日菜譜陳靜涵供圖
在訪談的最后,當被問及給有返鄉創業想法的青年大學生的建議時,王書記表示非常歡迎,也非常支持大學生大學生們回到家鄉來,為家鄉做一些建設,同時也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他還補充道,發展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敢于創新,才能走出一條適合本村的振興之路。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的智慧和活力,基層干部們希望大學生們能走進鄉村,把所學知識與農村實際結合,在實踐中成長,為鄉村注入新動能。同時,也希望青年大學生們能多關注鄉村文化,從基層汲取養分,書寫屬于新時代的鄉村故事。
結束訪談,實踐團成員們心中都意猶未盡,紛紛表示會持續關注鄉村,為鄉村振興盡綿薄之力。鄉村振興,一頭連著農民的好就業、高收入,一頭連著農村的生機與活力,在新時代,作為青年大學生,西外學子們也會勤奮進步、學以致用,將自身融入鄉村發展,以前瞻性的眼界與格局助力鄉村向新向好發展,為鄉村振興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助力新時代新農村升騰新希望,煥發新活力,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