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云錦流光”團隊:深耕云錦傳承與創新研究 2025年7月13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云錦流光”團隊一行6人走進中國南京云錦博物館,聚焦“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主題開展深度調研。此次活動旨在探尋云錦文化的當代發展路徑,助力非遺保護與現代設計的深度融合。
云錦,這一素有“寸錦寸金”之稱的東方瑰寶,曾作為皇室御用貢品,承載著中國絲織工藝的巔峰智慧。其“通經斷緯”的獨特技法,以金線、孔雀羽等珍貴材料勾勒出的華美紋樣,歷經六百余年歲月沉淀,至今仍散發著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步入博物館,團隊成員瞬間被一幅長達10米的《萬壽圖》云錦震撼。這幅作品采用“妝花”絕技,僅金線就耗費3000余米,彰顯出云錦“逐花異色”的絕妙工藝。
圖為《萬壽圖》復制品 方嘉怡供圖
在傳統工藝展示區,巨大的花樓織機前,兩名織工默契配合,一人在4米高的花樓架上拽花提線。一人在下方穿梭引緯,每日僅能產出5至6厘米,“寸錦寸金”的美譽名不虛傳。
圖為織工花樓架織布圖 劉雨萱供圖
博物館的“源遠流長”展區記錄著東晉的歷史。公元417年,劉裕在秦淮河畔設立“斗場錦署”,這是中國首個官辦織錦機構,也標志著南京云錦的正式誕生。展板上的時間軸清晰展現:從三國時期絲織技術南傳,到元明清625年間成為全國織造業中心,江寧織造府的織機聲甚至孕育了曹雪芹與《紅樓夢》的文學佳話。
圖為斗場錦署模型 方嘉怡供圖
古代云錦文物區,“明黃色地織五彩八寶金龍紋妝花緞吉服袍”復制品格外奪目。這件還原乾隆祭天禮服的展品,用1.36萬根片金織就16條金龍,紅蝠、江崖紋暗藏吉祥寓意,展板標注其嚴格遵循《大清會典・輿服制》,盡顯皇家威儀。現代創新區的“金鱗瑞相”作品則讓人眼前一亮,以明代《魚藻圖》為靈感將傳統紋樣與當代審美巧妙融合。
參觀過程中,團隊每個人對云錦的獨特工藝有了直觀且深入的認知:“通經斷緯”工藝使經線貫穿織物始終,緯線則依據圖案需求靈活變換,從而實現色彩自然過渡,呈現出如暈染般的細膩效果;“妝花技藝”更以多色緯線交替織造,達成“逐花異色”的絢麗視覺,部分作品甚至融入金線、孔雀羽線,盡顯其珍貴華美。在“服飾・紋樣”展區駐足,成員們圍著展柜里的明清官員補服復制品仔細觀察:一品仙鶴紋靈動飄逸,四品云雁紋栩栩如生,五品白鷴紋姿態莊重。這些紋樣不只是裝飾,更是等級制度的直觀體現,讓大家對“皇權神授”的文化內涵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2009年9月30日云錦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墻前的證書與旁邊“南京云錦織造技藝申報書”上的記錄,讓大家深刻感受到這項技藝從宮廷走向世界的分量。離館時,結束語展板上一段話——“云錦是南京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深深觸動了每一位參觀人員。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深切感受到:云錦不僅是華美織物,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鮮活載體。這份震撼與感動,既激發了成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更喚醒了守護非遺的使命。為讓千年云錦煥發新生,團隊提出三大方向:推動跨界融合,延續Labubu、“豚寶”等成功案例的創新思路;借力數字技術建立工藝數據庫,留存珍貴技藝;以互動體驗拉近與青年的距離,讓非遺“潮”起來。
“云錦流光”團隊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持續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路徑,用青春力量為非遺注入新活力,讓這一東方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圖為團隊合照 劉雨萱供圖
投稿人:通訊員 李佳雨 周欣純
審稿人:通訊員 李佳雨 周欣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