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淮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淮韻酒香非遺隊”赴淮北市口子酒文化博物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子窖酒釀造技藝”,以博物館為調研基地,通過實地探訪、文獻梳理與深度訪談,系統挖掘酒文化歷史脈絡與非遺技藝內涵。
活動首日,團隊成員首先走進博物館歷史展廳,開啟了一場“沉浸式”酒文化溯源之旅。展廳內,一件件與酒相關的考古文物靜靜陳列,從商周時期的飲酒器到明清年間的釀酒工具,無聲訴說著淮北地區源遠流長的酒文化。團隊成員們仔細記錄口子窖酒的起源傳說、發展脈絡與工藝演變軌跡,并不時用鏡頭捕捉關鍵展品細節,專注拍攝每件文物的說明牌與擺放場景,為后續影像素材整理留存一手資料。
展廳內的動態模型與全息場景更讓大家眼前一亮。通過逼真的光影技術,古代釀酒作坊的繁忙景象、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酒習俗生動再現,幫助團隊成員直觀理解“南有紹興花雕,北有口子窖酒”的地域酒文化特色。“這些動態呈現讓抽象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觸,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口子窖從民間小釀到非遺瑰寶的蛻變歷程。”團隊成員在參觀后說道。
參觀期間,團隊與博物館講解員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圍繞口子窖酒釀造技藝的核心細節,團隊成員結合提前設計的訪談提綱,拋出“技藝傳承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現代技術如何與傳統工藝結合?”等問題。
講解員細致解答了團隊的疑問,從“人工老窖泥”的培育秘方,到“高溫堆積”的發酵訣竅,再到不同時期工藝的創新調整,將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的“門道”娓娓道來。團隊成員認真記錄著每一個細節,表示:“講解員的分享填補了文獻資料的空白,讓我們對‘非遺不只是技藝,更是活態傳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訪談結束后,團隊立即召開匯總討論會。大家圍繞訪談內容梳理核心信息,團隊負責人帶領成員初步構思非遺宣傳微紀錄片的敘事框架,“我們希望用年輕人喜歡的鏡頭語言,把今天聽到的技藝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此次博物館探訪是“淮韻酒香非遺隊”實踐活動的重要開端。團隊嚴格按照前期規劃,完成了文獻研讀、預約參觀、現場調研等環節,后續將對收集的文字、影像素材進行系統整理,為3-5分鐘微紀錄片的制作奠定基礎。
作為一支聚焦非遺傳承的年輕團隊,團隊成員始終秉持“沉浸式調研+年輕化傳播”理念。此次活動中,成員們既以嚴謹的態度考據歷史,又用鏡頭與文字記錄鮮活細節,正是“文化+工業”融合調研模式的生動實踐。
“通過今天的探訪,我們不僅建立了對口子窖酒文化的基礎認知,更感受到非遺傳承的責任。”指導教師表示,團隊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持續深挖技藝內涵,讓更多人通過他們的作品認識非遺、愛上非遺,為傳統釀造技藝的活態傳承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