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桂林靈川縣海洋鄉,陽光穿透教室的窗欞,在講臺前躍動。南京財經大學“漓漓原上草”支教團隊17名成員的身影,已連續八年出現在海洋鄉小學的校園里。在總負責人董蘇紅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再次揚帆起航,將知識與希望的種子播撒于群山環抱之中。
黨史課是支教團隊每年的特色課程之一。2024年頒布的《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中要求通過富有成效的黨史宣傳和教育,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此次,“漓漓圓上草”的支教老師采取了“視聽共鳴+情感浸潤”的新授課方式,改變了以往教師直接講解、灌輸知識的傳統方式,創新性地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黨史的魅力,為黨史教育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史課上的無聲教誨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隨著背景音樂的響起,一段人民軍隊在危難中挺身而出守護百姓的紀實影像緩緩展開。視頻中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軍民魚水情深的畫面依次呈現。當播放到“98抗洪”中黨員突擊隊立下“誓與大堤共存亡”軍令狀的場景時,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挺直了腰板,神情嚴肅地凝視屏幕,有的孩子眼中甚至泛出了淚光。
時間一點點流淌,當視頻結束,支教老師并沒有立刻開始上課,而是點開了早早準備好的音頻。當黨歌的旋律再次響起,老師重點引導他們體會歌詞中“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等語句的深刻內涵。從南湖紅船到井岡星火,從八百里長征到開國大典,教師順著黨歌的脈絡,通過史實講解的方式,幫助孩子們在音樂中感悟黨的奮斗歷程。

圖為支教老師在講述黨歌歌詞的意義。 張雪 供圖
“此時無聲勝有聲。”支教隊員劉子暄回憶當時仍深有感觸。“我一直覺得,黨史教育不應該由教師在講臺上一昧講解,而是要讓孩子們親眼見證,親身感受后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最終達到黨史教育’育人’的目的。”一時無聲的教室,孩子們濕潤的的雙眼,便是這一句話的最好注腳。
從書本教學到“視聽結合”,從教師講解到學生自主思考,支教老師通過具象化的歷史影像和音樂感染力,讓抽象的政治概念變得可感可知。當孩子們看到視頻中共產黨人舍生忘死的畫面,再聯系歌詞內容,自然就能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真理。
“走出大山”:不經意間的嘹亮誓言
黨史課后,別開生面的“紅色貿易史”課堂接續展開。支教老師們巧妙結合財經院校特色,以大別山突破封鎖的物資流通為主題,以"紅軍地下交通站"、"鹽布換藥品"等鮮活案例為引,帶領孩子們走進"深山里的經濟戰線。孩子們通過模擬“貿易小先鋒”活動,在角色扮演中觸摸歷史脈搏,感知 “貿易如何支撐革命”的厚重過往。
從革命歲月到奮進新時代,中國的紅色基因始終薪火相傳。在“童心向黨,筑夢未來”的環節,
老師展示了一條山鄉道路十年變遷的對比圖片。崎嶇泥濘化為平坦通途,巨大的改變讓孩子們瞪大了眼睛,教室里響起了驚嘆聲。此時,一個孩子突然舉起了紙飛機,爾后,稚嫩的聲音輕輕響起:“走出大山。”
圖為老師展示一條山鄉道路十年變遷的對比圖片。 張雪 供圖
“那一刻,我深感震驚。這句話賦予了我們所有的付出與努力以非凡的價值與意義。”董蘇紅在課后這樣感慨。一只紙飛機,一句童聲呢喃,卻是教育力量最真實的回響。支教老師們每一節精心準備的課,都渴望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顆種子。課堂上的那聲“走出大山”,正是種子悄然萌動的證明。
從南湖紅船啟航的壯闊史詩,到突破封鎖的紅色經濟智慧,再到孩子們心中悄然萌發的“走出大山”的渴望——南財學子在海洋鄉的八年堅守,正是以知識為舟、以真誠為帆,在孩子們心海引航的動人實踐。當黨史的光芒照亮孩子眼中對未來的憧憬,這跨越山海的接力,便擁有了穿透歲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