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可瑩)“劉老師你看!我的土星戴了彩色圍巾!”湘西古丈縣古陽鎮會溪村的活動中心里,一位土家族男孩舉著自己捏的粘土模型,興奮地沖向講臺。這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開展的粘土手工課上的一幕。隨著課程結束,孩子們指尖的創意與課堂上的歡笑聲,成了這個夏天最暖的記憶。
在“惠溪知行”團隊開展的粘土手工系列課程中,涵蓋了宇宙探索、田園風光、創意無限等多個主題,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元的體驗。
課堂上,劉可瑩老師拿起藍色粘土示范“地球”:“大家看,地球有藍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朵。”話音未落,底下就有孩子舉手:“老師,我能給地球加只小飛船嗎?”劉可瑩笑著點頭:“當然可以,讓它帶著你的夢想飛!”很快,孩子們的作品里就冒出了各種“驚喜”:有人給火星捏了座尖尖的火山,邊捏邊喊“巖漿要噴出來啦”;有人把八大行星串成手鏈,舉起來轉圈:“看,我把宇宙戴在手上啦!”劉可瑩蹲在孩子中間,指著一個捏得歪歪扭扭的“木星”說:“這個大紅斑捏得真像,要是再把球體揉圓一點,它就更威風啦!”孩子立刻捧著粘土重新搓起來,嘴里念叨著“要做最大的行星”。

熟悉了粘土的玩法后,孩子們的創作更放得開。一個扎羊角辮的女孩正用綠色粘土捏稻田,劉可瑩走過去時,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捏的禾苗總倒。”劉可瑩拿起一小段粘土:“我們給它加個‘底座’,像給小樹苗培土一樣,你試試?”女孩眼睛一亮,很快用棕色粘土給禾苗固定好,還順勢捏了只小蚯蚓放在旁邊,“這樣禾苗就長得更好啦”。不遠處,三個孩子正合作捏村里的跨山大橋,有人負責用灰色粘土堆橋墩,有人用白色搓“溪水”,爭執不下時喊:“劉老師,溪水是直的還是彎的呀?”劉可瑩指著窗外:“你們看村里的小溪,它是不是繞著石頭彎彎曲曲的?”孩子們立刻恍然大悟,手忙腳亂地把“溪水”捏出弧度,還添了幾只“小魚”在里面“游”。
最熱鬧的是創意環節。一個男孩舉著“長翅膀的豬”跑過來,翅膀上還粘著亮晶晶的碎紙片:“老師,我給它加了閃光翅膀,這樣晚上也能飛!”劉可瑩接過作品輕輕晃了晃:“真漂亮!它要飛到哪里去呀?”男孩大聲說:“去月亮上找嫦娥!”惹得周圍孩子都笑起來。有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默默捏了朵紫色的花,劉可瑩發現花瓣里藏著小石子,搖一搖能響,便故意問:“這朵花會唱歌嗎?”孩子紅著臉點頭,聲音卻亮了些:“它唱的是《小星星》。”
課程結束時,孩子們把作品擺滿了整張桌子,劉可瑩拿起手機給大家拍合影,有人舉著自己的“宇宙”,有人抱著“會溪村模型”,沾著粘土的小手互相拉著,笑得露出豁牙。“原來捏粘土這么好玩!”一個孩子摸著手上沒洗干凈的粘土印子說。

如今,活動中心的展架上,這些粘土作品已成會溪村一道特別的風景:太陽系模型里,藏著孩子們仰望星空的好奇;鄉村小景中,凝結著對生活的細膩體察;創意物件里,躍動著不受束縛的想象。這正是“惠溪知行”團隊以粘土為媒的深意——讓知識走出課本,化作可觸可感的創造;讓鄉村孩子的想象力,在指尖生長出翅膀。
團隊成員深知,三下鄉的課堂從不止于技藝傳授。當孩子們用雙手將平凡粘土塑造成“宇宙”“家園”與“夢想”,他們捏出的不僅是作品,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氣與相信自我的底氣。就像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創作,小小的材料能撐起大大的世界,而這些孩子的未來,亦會在好奇與自信的澆灌下,生長出無限可能。